被评为青海省"先进个体户"的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下土桥餐饮城经理马玉玲,凭着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在党的致富路上带着众姐妹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富裕生活,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2003年,她被化隆县个体协会任命为副会长,2008年,她作为代表出席了化隆县第十二次妇女代表大会。她经营的餐饮城,多次被海东地区、化隆县评为"守信用、重合同"单位"。
今年36岁的马玉玲,在2002年的全国民贸系统改革中,她和单位的部分职工下岗了。面对下岗以后的生活,她曾迷茫过,也曾苦恼过。当年9月,她听说县就业局要免费为下岗职工举办再就业培训班,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烹饪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她明白了下岗分流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失去工作对一个人来说,虽然很痛苦,但不能就此消极、倒下,而是要树立新的择业观、价值观,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市场,重新扬起再就业的风帆。
渐渐地,马玉玲从迷茫中走出来,不再为是否能进国营单位而奔波,也不再为没有门路而悲观,她要靠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她筹集了3万元资金,在县城土桥市场租了一幢两层小楼,开始经营清真餐饮,起名"下土桥餐饮城",自己当上了餐饮城经理。马玉玲的餐饮城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可口的饭菜,很快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马玉玲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工作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宽以待人,有情有义,为员工树立了榜样。餐厅年轻的服务员大多是下岗职工或来自偏僻的农村,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为了感动员工,留住好的服务员在本餐厅工作,马玉玲千方百计从细小处关心他们,当服务员家里赶上有亲人生病或回家需要钱时,她就会劝慰他们安心工作,并给他们提前支付工资或捐资以解燃眉之急,7年来她为贫困家庭员工资助近万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来这里就餐的客人络绎不绝。随着客人的增多,餐饮城的年收入从当初的几万元增加到现在的80多万元,年纯利润达30多万元,上交利税3.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0多万元。马玉玲靠兴办餐饮城成功了,生活富裕了,住上了漂亮的楼房,坐上了小轿车。但是,有过下岗经历的她深知下岗职工生活艰难,找一份工作更不容易,在招聘餐厅服务员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下岗女工,自餐厅营业以来她累计吸收了下岗女工、待业青年30人。有3名下岗工人在她的培养下到内地开起了拉面馆,每年纯收入达10万多元。当下岗女工感谢马玉玲时,她淡淡地说:"这没有啥,你们好好干,一切困难都会解决的。"这就是共产党员马玉玲的一言一行,大伙儿都亲切地称她是"下岗女工的贴心人!"
入春以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机部门不断扩大农机补贴政策的宣传面,加大对边远山区群众的宣传。截至目前,共出动宣传车32辆,发放农机购置补贴宣传图片23000份,张贴标语400份,宣传手册150本。 图为宣传人员深入距积石镇65公里外的尕楞乡曲卜藏村田间地头发放宣传材料。 (作者:徐昭 沈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