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输出经纪人就是在前面探路的人,自己要放心才能让乡亲们放心。”这是湟源县经纪带头人赵发德的理念。1988年,赵发德当选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乙细村村委会主任,他不断思索、反复琢磨,勾画出了符合乙细村实际、有利于发挥本村优势的致富思路——劳务输出、牛羊育肥,二轮并驱、增加收入。要让乡亲们出门打工,首先得找个信得过的企业,为了找到这样的企业,赵发德决定自己先出去探路。
2005年,赵发德在河北冀州春风出口散热器有限公司不计报酬地干了10天,亲身体验了当地气候、生活、饮食及企业劳动强度等情况后,觉得乡亲们来这里上班亏不了。随后,他回乡带领本村40名青年与春风公司签订用工协议书。2006年,赵发德又前往青岛建设集团务工十多天,掌握当地情况后,又将本村和邻村的30多名青年引荐到建设集团务工。去年,他再次带领45人前往青岛务工。在赵发德的带领下,乙细村550名劳动力中,每年外出务工的就有200人。去年年底,乙细村外出务工人员人均挣回1.9万元。今年春节过后,一百多名村民在县就业部门的安排下,在山东的建筑企业实现稳定就业。
在组织劳务输出的同时,赵发德还盘算着村里的致富计划。他结合本村的草场资源优势,将留在家里的劳动力转移到畜牧业上。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全村的牛羊育肥专业户由上世纪90年代的80户发展到现在的165户,畜牧业人均收入由原先的130元增加到现在的1045元。“外输内转”的发展模式也让村民收入大为增加:人均年收入由2000年以前的500元增加到现在的3000元。去年,全村的劳务收入达到160万元,占全村收入的一半以上。
相关链接:去年,湟源县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1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68元。其中,人均劳务收入1188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7.5%。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湟源县返乡农民工有四千多人。现在,已有组织地转移就业三千多人。 (作者:崔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