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斗口力在金银滩草原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33年来,一直在村主任、书记的职位上打转,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导力”,省、州、县、乡四级人大代表,虽已年过半百,但与久居高原牧区年过5旬的其他老人相比,平头、高个的斗口力显得精神气十足,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斗口力还时常驾着自家的吉利轿车往来于城市乡村之间。
走进到斗口力的家,迎面墙上悬挂着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斗口力坐在沙发上亲切交谈的照片,那还是200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到海晏县哈勒景乡永丰村实地考察草原生态建设试点情况时,与斗口力的合影。
“有了国家和政府的扶持,这几年我们的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说起这些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斗口力如数家珍,早在2008年,永丰村被确定为海北藏族自治州高效生态畜牧业示范村、集约化经营试点村之前,永丰村便自发地开展了集约化经营,将18.1万亩的草山按四季草场全部承包到户,同时提出了发展羊、压缩牛、控制马的发展思路,改变了以往大畜户压制小畜户,小畜户收入上不去的现状,将草场分包到户后,大畜户养殖生畜的数目少了,草山得到保护,当时斗口力家分到了1069亩草场,斗口力形容那时自家的条件在村里属于中下等。
在永丰村提起斗口力,人人都会对这位蒙古族书记竖起大拇指:“斗书记是个责任心强,能办事的带头人”。2005年,在他的引导下,永丰村组织17户少畜户成立了扶贫联社,他为联社联系了本乡范围内的剪羊毛、拉围栏、割青草等多项劳务,实现收入9.72万元,人均增收1800元。当年脱贫4户23人;2006年他又与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为扶贫联社争取了永丰小学校舍改造、植树造林、道路硬化、路基铺垫等劳务,实现收入18.2万元,人均增收2800元,实现5户22人脱贫。同时,他自己拿出1000多元,帮助扶贫联社购置了饲草料加工机和空心砖加工机。从而扩大了扶贫联社劳务输出项目的范围,增加了固定资产的积累。
帮助大家共同致富的同时,斗口力充分发挥自己头脑灵活,敢于接受新事物的优势,依托项目建设,在自家修建暖棚,实现了暖棚养羊;建成饲草料基地,引进冬春畜牧补饲技术;建成冬春围栏草场,开展畜牧围栏轮牧,那一年,斗口力打了一个翻身仗,全家人成了全村致富的典型。
2008年,永丰村率先在全州成立了扎汉口牛羊育肥专业合作社,实行了生产资料统一管理、生畜统一管理、专业分群,斗口力亲自担任理事长,经过3年的努力,集约化经营参与户由原来的12户51人增加到18户77人,截至2010年底,全村人均增收2632.16元,较3年前增收4925元。斗口力全家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2008年全家收入9万元、2009年全家收入10万元、2010年全家收入近13万元。最让斗口力津津乐道的是,2010年他们利用网络销售羔羊12只,一只就卖到了800元,现在合作社饲养的1100只成年羊、900余只羔羊已全部售出,净收入达到10.4万元。
斗口力说:“集约化经营解决了一户农民、一片草场、一群牛羊分散经营解决不了的问题,形成了有规模、有组织、有经纪人的经营模式,我们农牧民现在也可以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了。”
延伸阅读
从2008年开始,全省在牧区六州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到2010年扩大到全省六州30个县的30个村,并取得显著成效,闯出了一条适合青海特点的畜牧业发展的路子。实现了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向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2010年11月5日,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会议强调,在海北建立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示范区,既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畜牧业科学发展模式的生动实践。
会议同时指出,建设全省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无论是思想观念、生产方式,还是组织形式,都是一场革命。(作者:何 汀 童礼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