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刚结束,在不少代表委员眼中,当前我国就业现状仍然堪忧。3月8日,在主题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我国就业问题的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就业总量的压力还是第一位的。
关于就业的话题已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生就业难、待业人员技能的缺乏、“民工荒”、社会对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等各种矛盾依然尖锐地存在。3月13日晚,几名政协委员针对就业领域相关的问题又一次相聚一起进行讨论。在他们眼中,“十二五”期间,让更多人实现就业,畅通就业渠道,还需要出台更多具体政策。
“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基本格局仍然是供大于求”
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陈丽芬从事的是纺织行业,公司每年都需要招聘不少员工,她认为,近年来,大学不断扩招,目前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70%左右,但技术工人的数量却越来越少,蓝领与白领数量严重失衡。大学生毕业后很难到一线去当工人,而白领的岗位竞争却越来越激烈。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别是559万、611万、630万,而这一数字预计在今年将达到660万,再创新高。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年底就业率基本能够达到90%以上,但累积下来,未就业群体的人数仍总量巨大。
尹蔚民在记者会上表示,当前我国的整个就业形势,供大于求的矛盾比较突出,同时结构性的矛盾也比较突出,就业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从今年城镇的就业情况来看,大概需要安排的城镇劳动力有2400万左右,其中高校毕业生、技校的学生以及初中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加起来近1400万人,所以就业压力是比较大的。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旅游局原局长何光暐也表示,现在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数量已经很多,但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部门的“三门”干部并不适合国家机关岗位的需要,国家不需要培养那么多的大学生,而应当多培养技术人才。
“除了缺少科学、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现实当中还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
“当前缺少科学、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很多人进到某个岗位上来,但工作一段时间后,用人单位发现这个人并不适合该岗位的需要,按照现有机制却没有退出的办法。而有些人可能很符合某个岗位的需要,却进不到这个岗位上来。”何光暐认为,应当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先到最基层的一线岗位去锻炼,之后再通过人才选拔机制逐步得到提拔。
“除了缺少科学、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现实当中还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等问题影响就业。”在关于就业难这一话题的讨论中,不少代表、委员这样表示。
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在大力倡导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就业,努力拓展就业渠道,但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根据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的调查显示,六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最想去国企工作。而近年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受到大学毕业生普遍青睐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显然是不现实的。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商会副会长王永正认为,“国企工资、福利好,大学生都想去,中小民营企业生存压力大,无法提供非常理想的工资、福利待遇,大家都不愿意去。所以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不正常的。”
同时,也有一些代表和委员认为,当前培养大学生村官、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地区就业等都是很好的扩展就业渠道的方式,但仍然存在宣传力度不够、机制不够健全、发展没有长远规划等问题,这也是影响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通过健全和完善相关机制拓宽多种就业渠道,让大学毕业生从观念到行动都能够接受,这是关乎我国能否有效、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
“国家应当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就业渠道”
近几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方式拓宽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就业,采取了一系列的相关扶植政策。比如“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教师特岗”计划和“西部志愿者”计划。这4个国家项目每年能吸纳20万人左右。这些方式也从代表和委员那里得到了认同和回应。
王永正表示,“国家应当给中小企业更多的扶持政策,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方面的作用。”在采访中,西安海星集团董事长荣海、科伦药业董事长刘革新等人也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同时,也有不少代表和委员建议,应当加强创业教育和鼓励大学生创业。陈清华委员认为,“国家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创业教育,提升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的服务水平。创业是一种积极的就业形势,但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而不是等到失业后再去补课。”
施耀忠委员则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体系,提供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认识管理、户籍管理、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创业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逐步推行创业吸纳就业奖励措施;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降低大学生创业贷款门槛,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扶持。
而在很多代表和委员看来,当前国家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现象十分突出。因此,要解决好就业问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合当前实际需要的技术性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沈志刚建议,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现有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挖掘现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潜力,通过扩大规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社会办学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型工人实训基地,尽快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产业发展对技术型劳动力的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庄威也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对具备条件又愿意提供实训、实习基地的企业适当减免教育附加费,鼓励和引导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一批与专业对口的优质实训和实习基地。(张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