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红彤彤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远处的雪山掩映着一座座新建的村居,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刚吃过早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党委书记朵海生和副镇长马孝龙来到了离镇政府十几公里的别洛村,与热情的村民们高兴地拉起了家常。
“要抓紧时间把薄膜铺到地里,就能保墒,要不然等开春解冻后,地里的一些水分就蒸发掉了,对明年的庄稼不利。”一村民背着农具,拿着塑料薄膜走了过来,朵海生赶忙迎上去向村民叮嘱着。这几年,官亭镇的几个村,通过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种植玉米,老百姓收入大幅增加。今年全镇玉米种植达到了11200亩。
记者走进梧释村村民徐兰英家,一百多平方米的院子满是金灿灿的玉米。自从2008年开始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以后,徐兰英在镇干部和村干部的劝说下试着种了点玉米,那年获得了大丰收。去年,她又多种了3.5亩玉米,7.5亩洋芋,等到年终,收入达到两万元,这让他们一家人喜出望外。徐兰英说:“今年种的包谷更多了,收入应该比去年还好,等把包谷卖出去后,就把家里的房子翻修一下。”
“以前,种包谷是川水地区的专利,现在山里人家都种上了包谷,一亩地产量有一千多斤,比有些川水地区的产量还高,政府还给我们免费提供薄膜、农药、化肥等,村民们的收入上去了不说,就连玉米秆等燃料也用不完。”村民鲍全有向记者讲起了种玉米的好处。
一到冬天,居住在山区的村民们要生炉子、煨炕、做饭,需要大量的燃料,山地的麦子没多少草,还得喂牛羊,村民就到川水地区买草,到野外去找煨炕的燃料。自从种上玉米后,不仅解决了山里人家的燃料,一些村民瞅准机会,开始发展养殖业,别洛村村民马学忠就是其中之一。
提起别洛村,那可是官亭镇自然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如今,利用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种植玉米后,人少地多的别洛村成为收入最多的一个村。马学忠就利用玉米和玉米秆作饲料,养了二十几只羊,一年的收入就有好几千元。去年,他们家花了六万多元,修了7间新房,里面的新式家具一应俱全。
看着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朵海生高兴之余,还有更深远的考虑。现在,种植玉米后村民收入提高了,可大量的玉米秆产生不了效益,废旧塑料薄膜对土地产生污染。他想建几个饲料加工点,把玉米秆加工成饲料,发展养殖业。同时,将废旧的塑料薄膜想办法回收利用,这对老百姓增加收入、长期发展,都会有好处。 (作者:朱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