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生被挤得手臂脱臼,3名男生从厕所翻窗进入会场……在湖北省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专场招聘会,因为太受求职者热捧,不得不中途取消。(3月21日《武汉晨报》)
据介绍,此次招人的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口碑好待遇稳定,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原先估计上午会来1000人,哪知来了近5000人。尽管主办方每10分钟放行50人以控制人数,但收效甚微,仅仅是在二楼近800平方米的招聘会现场,就聚集了一千多名求职者。
其实,凡是参加过着招聘会的求职者,对这种拥挤都深有体会,特别是招聘单位形象佳、待遇高的,更是“热火朝天”。诸如挤坏门窗、求职者被挤伤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
这种面对面的招聘方式,曾经一度作为人才供需见面会的主要方式,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实事求是地讲,时至今日,这种动辄就组织成千上万人的招聘会,已经大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要知道,这种供需见面会,最初是建立在信息传递不畅、求职和招聘渠道单一的基础上,供需双方必须通过实地见面、当场选择的方式来进行。
说句老实话,像这种招聘形式,由于时间有限,场地拥挤,求职者和招聘方恐怕除了递收简历、建立联系方式外,并不能从一场简单的招聘会来实现双向选择。其实,在发达国家,这种拥挤的招聘会现场并不多见。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和有关组织建立了规范、有序和可靠的就业市场信息及渠道,求职者和招聘方通过这种信息渠道来建立联系,进而实现双向选择。
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将有630万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特别是马上就会到来的求职高峰,有关部门应该未雨绸缪,尽可能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来发布招聘信息,使求职者可以有的放矢,避免都去通过这种“赶集”式的招聘会来应聘和招聘。退一步来讲,即使招聘会必须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应该建立预警机制,降低招聘会的安全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