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西宁市政协委员带着关乎民生的提案,参加政协西宁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相互交流时,不少委员的话题都和“创业”有关。
对于与创业相关的政策,西宁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华三春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说,西宁市被列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以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部门把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重大举措,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如何鼓励创业,还有许多实事要做。比较突出的就是部分创业人员贷款难的问题。“在融资信贷方面,特别是小额担保贷款,由于初始创业者许多为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想创业但由于收入不稳定,没人愿意为他们提供反担保,制约了这部分人的贷款、创业。另外,繁琐的贷款手续,也影响了创业者的积极性。”华三春分析。
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鲁长征说,为了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我省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成立了“青海青年创业园”。虽然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给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最大的支持与关注,但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还是不尽如人意。
让创业者稳稳当当踏出第一步,这是委员们最关心的问题。在与两位委员交流时,他们都认为,解决融资、放宽市场准入等,都是对创业者扶持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为此,鲁长征建议,创新青年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经营模式,可以试探性地采取私募基金的经营模式。一方面,由政府做基金经理人,凭借政府信誉和未来收益吸引企业投资者;另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的审查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这样既能解决基金规模小的问题,也降低了财政负担,并且消除了制约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担保问题,重要的是在企业和创业大学生之间建立了利益连接机制,提高创业成功率。华三春则建议,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简化办事程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创业领域,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产品,真正放宽市场准入、注册条件和场所安排。在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的基础上,加强创业项目指导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规划衔接,增强创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作者:周建萍)
☆☆相关新闻☆☆
委员建言:将节庆活动打造成节庆产业
西宁市政协委员马金祁建言,在进一步做好文化品牌的同时,建议逐步将节庆活动打造成节庆产业,从而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马金祁说,任何一座城市,无论大小,都会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人文精神的烙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软实力。深入挖掘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精心打造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将城市文化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推进文化产业建设事业意义重大。西宁市文化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艺术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若能优先发展节庆文化业、演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会展文化业、创意设计业、体育健身业等优势产业,重点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影响的文化企业,成为开拓西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一步步把节庆活动打造成节庆产业,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这样就一定能提高西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作者:周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