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别小看这些卖旧书的,他们虽然学历低,但都历经了旧书买卖行业的起伏,身家百万的不在少数,文化水平不比大学毕业的差!”从事了多年旧书行业的和先生望着旧书摊向记者感慨。
北京春季地坛书市上周末落幕。仅用两年时间,地坛书市打造的“旧书淘宝街”人气十足,供销两旺。地坛书市总指挥常立勇告诉本报记者,从下一届开始,他们计划扩大旧书淘宝街,把旧书摊摊位由36个增加到80-100个。
业内人士透露,旧书销售的商家,平均月收入能过万。
那么,旧书买卖利润到底有多大?旧书老板如何能成为“高薪”群体?本报近日就此展开调查。
书市发现
旧书卖得火有人走一趟买逾百本
4月24日、25日,地坛书市的最后两天,最热闹的要数旧书淘宝街。比起书市卖新书的摊子,这里市井气息浓厚,买卖也热火多了。
在这条步行只需3分钟就能走完的街上,成堆的旧书摆满了街道两旁,有的还打着“一元一本”、“5元3本”的醒目标识。
“这些书最后一天卖不掉就当废纸卖了,我们每年来书市的原因也是为了处理收来的库存书。”摊主小赵坐在12本《苏联大百科全书》垒成的“凳子”上,边收钱边对记者说。他有点忙不过来。
这两天,记者在旧书淘宝街上两次遇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位冯老师,他手中拎着一大袋淘来的旧书,跟经常光顾的几位摊主热情地打招呼,摊主们把他暂存在店内的书递给他。几个摊位下来,他已抱回100多本旧书。
“每届书市我都来淘旧书,家中已经有1万多本了,花费至少12万。”冯老师告诉记者。他说,地坛书市与潘家园和报国寺相比,旧书价格稍贵些,但时间集中、交通方便。
书市上像冯老师这样的旧书常客很多,他们多为大学在校老师、学者和研究生,买旧书是用于资料性研究和学习,也有部分普通收藏者抱着对旧书的偏爱来这里淘书的。这些人群构成了旧书买卖行业的基础,并且在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