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实践和尽力拼搏,劳务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效益越来越好,截至今年11月底,互助县外出输送富余劳动力达11.3万余(人)次,实现创收6.35亿元。全县农民劳务收入年均增长17.7%,农村家庭近四成的收入来自外出打工,劳务输出已成为土乡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互助县按照“东扩西进”和“做强金秋拾棉、做大海西务工、做细就近就地务工、做响珠三角地区、做精特色产业经济(玉雕、刺绣)”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完善服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县劳动力市场为主体、乡镇为基础、村为依托的覆盖全县的三级劳务输出有序流动体系。
发展劳务经济已成为土乡农民最有效、最现实的增收途径之一,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劳务输出规模化、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转移的层次由体力型逐步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转移范围已由本地本省近距离输出,不断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全国经济活跃带延伸,全县年输送能力达10万人以上,务工群体现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常年在深圳固定务工的人员达到了3800余人。
目前,全县已初步培植了“金秋拾棉”、“互助技工”等劳务品牌。另外,“海西摘果”、玉雕加工、民俗旅游接待等也已初显特色,这些特色对提高土乡劳务输出知名度、带来滚动效应产生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来了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土乡安家立户,实现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仅金圆水泥、西海油脂等企业吸纳当地农民工达3000余人。县域内的威远路桥、联邦建材、威远水泥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3500余人。一大批“打工能人”经过外出务工,成长为懂技术、有一定积蓄、善管理的能手后选择回乡创业,全县务工人员回乡创办“回归型”中小企业60多家,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昔日的打工仔,今日的企业老板”成为现实。 (作者:林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