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企业京东方3日宣布,其合肥第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正式进入试生产。这不仅标志着中国液晶显示产业有了新的突破,也再次引起业内对中国液晶显示产业的关注。相关专家表示,液晶显示产业具有广泛影响,中国发展液晶显示产业必须目光远大。
京东方坚定推进高世代线
相关资料显示,京东方合肥6代线于2009年4月开工,总投资175亿元人民币。这条线是中国大陆自主建设的首条高世代线,也是政府4万亿投资和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宣布后首个大规模投资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它的投产将彻底结束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无国产屏的历史。
在合肥6代线试生产的同时,京东方也在加快另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线的推进。京东方在上月底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不超过100亿元,主要用于增资京东方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项目。这是中国大陆首条8.5代线,投资总额高达280亿元,也是北京市电子工业史上单个投资额最大的项目。
“京东方8.5代线建成后可生产26英寸-55英寸主流电视用液晶屏,它和即将投产的京东方合肥6代线一起,将使我国中大尺寸液晶面板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彻底结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京东方北京5代线满产满销,成都4.5代线也从今年4月开始实现连续盈利。待2011年京东方8.5代线投产后,京东方将拥有4条TFT-LCD生产线,将能覆盖从1.8英寸到55英寸的各类尺寸液晶显示屏。
液晶显示行业两难:要盈利还是要发展
不过,中国企业要不要投入巨资发展液晶面板,始终是业内关注的问题。京东方上月募集巨资收获的不仅仅是资本市场的追捧,同样有质疑。实际上,近年来京东方“扩大再生产—融资—亏损—扩大再生产”的模式,一直受到市场争议甚至是批评。
相关资料显示,京东方因进军液晶面板制造市场,在2005年、2006年亏损15.9亿元、17.7亿元,到2007年盈利6.9亿元;但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京东方再度亏损8.07亿元;2009年京东方净利润4968万元,又扭亏为盈。
“液晶显示产业有自己的行业特点,容易大起大落。同时它是技术和资金双密集型产业,投入周期长,尤其是发展中阶段,对资金需求非常大。在国外,有产业基金等成熟的产业机制支持液晶显示产业,而中国缺乏这一机制。”京东方集团董事长王东升说。
据了解,韩国三星集团在液晶面板制造领域盈利之前曾亏损长达12年。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韩国依靠专门的产业银行对三星进行投资,贷款转化为股份。在1997年最困难时,三星获产业银行注资100亿美元。
实际上,京东方8.5代线的建设获得了北京市政府的鼎力支持。有资料显示,在项目资本金中,北京市政府相关投资平台直接出资87亿元。
王东升坦诚,全球排名前3位的液晶企业都出现过长期亏损。“液晶显示产业不经过10-15年的时间是不可能成长起来的。”
中国必须有自主液晶面板生产线
一个尴尬的现实是,长期以来,中国中大尺寸液晶电视用显示屏高度依赖进口,其中32英寸以上液晶显示屏100%依赖进口。
目前,液晶显示屏产业价值比重大,占到了液晶电视制造成本的70%以上,“缺屏”已成为中国彩电业十几年的“痛”。
另一方面,市场孕育巨大商机。中国大陆是全球潜力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目前国内彩电保有量约4.5亿台,其中CRT电视约4亿台。这些CRT电视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步被液晶电视替换,每年将带来至少4000万台的液晶电视销量。
专家认为,当前中国大陆液晶显示产业从规模、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上与韩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要在这一产业上掌握话语权,自主建设并成功运营6代以上的高世代生产线,就不能再走持续引进或合资的老路。
但发展液晶显示产业并非简单引入一条生产线,核心技术在人手,就无法规避行业的大起大落和受制于人。历史经验表明,在中国凡是能买来的,产业最终都强大不起来,中国轿车工业即是前车之鉴。
“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工业技术政策上一直遵循三段式的追赶思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国产化,最后达到自主开发。但由于外资技术方的限制,以及缺乏对自主开发的要求和鼓励,几乎没有能从引进外国技术这一过程中实现突破的案例。”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表示。
“我们一定要坚持自主创新,多年之后回头看,这条路一定是对的。”王东升说,“液晶显示产业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能力的关键标志之一,做不了这个,工业化就会受到限制,经济、军事等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在这个领域培养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王东升说。
相关资料显示,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依托京东方自主建设国内唯一的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旨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液晶显示领域寻求技术突破。目前京东方是国内唯一完整掌握TFT-LCD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其核心专利AFFS广视角技术已成为全球主流技术标准之一。
“但自主创新也是一条坎坷之路。中国液晶面板制造企业面对的都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行一步的跨国大企业。”王东升说,“不过后发并不可怕,怕的是短期行为,怕的是不能坚持。”
据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液晶显示产业链建设中,对设备和材料研发的支撑和验证平台是提升我国液晶显示产业整体水平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人才短缺也成为制约国内这一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自主创新不能功利化,市场化更不等于功利化。超前部署,重点突破,勇于坚持,是液晶显示产业未来成功的关键。”王东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