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人类最原始的交流方式,在一些美国科学家眼里,“笑”也是非常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并且大有学问。
社会属性
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神经科学家罗伯特·普罗文从事笑研究十多年,出版过专著《笑:一项科学研究》。
美联社3月31日援引普罗文的话报道,愚人节恶作剧可以让人笑个不停,但“人类的笑声仅有10%至15%因笑料而起”。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发笑不单是对笑料的回应,更是一种社会性反应。
“笑首先具有社会性,”普罗文说,“对笑的需求来自他人。无论你说汉语、法语还是英语,每种语言中‘哈哈哈’的笑声几乎一样,人人都能理解笑声……人脑中有一个‘模式发生器’,它能制造这种声音。”
普罗文说,人笑的时候每一声“哈”大约有十五分之一秒长,每隔五分之一秒重复一次,如果笑得比这个频率快或慢,听起来就会像喘气。
聋人听不到声音可以笑,人们打电话时即使看不到对方也会笑,这些例子说明笑不依赖某一种单一的感官,而是一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
美国鲍灵格林大学心理学教授雅克·潘克赛普也持相同观点。他说:“笑是一种喜悦,是对生活的积极参与,有很深的社会性。”
动物也笑
笑并非人类“专利”,动物也有类似行为。两只黑猩猩会胳肢对方,当第三只黑猩猩假装要胳肢同类时,前者也会笑。
普罗文说:“这是最古老玩笑的例证,是最原始的幽默。”
潘克赛普以老鼠为研究对象,胳肢它们。研究过程既刊发在科学期刊上,也拍成录像在大型视频网站播出。录像显示,研究人员用手胳肢老鼠,老鼠很喜欢,会不断返回到这双胳肢它们的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