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全新改版 服务电话:0971-6164238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中小企业青海网 >>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 >> 正文
 
给三江源生态保护插上科技的翅膀
【字体: 点击数: 双击滚屏
        新华网青海频道8月31日电(新华社记者何伟 通讯员李争套)抚扣着时间的脉搏,我们缓缓翻阅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的画卷,在领略生态保护见成效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亮点的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了科技之光带来的那份温馨和欢欣鼓舞。
    完成10项生态保护科研攻关课题,推广应用95项科研成果,举办 2.4万多人次的科技培训,就像给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插上了奋飞的翅膀,在三江源美丽的蓝天划过了一道鹰击长空的弧线。
这条弧线,多彩而亮丽!     

    一支支科研团队,常年活跃在三江源源头,破解发展难题,完成创新技术,服务工程建设,展现了--

  三江源科研团队的风采

    国际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生态复杂性"杂志主编、美国科学促进会院士李百炼,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兼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如松等,闻知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立项目专家库,欣然允答,愿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倾尽全力。

    "三江源生态保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必须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支撑起工程建设的又好又快发展",省三江源办专职副主任李晓南介绍说,我们先后建立了三江源项目建设专家库,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千里眼",只要我们有需求,技术和人才支持就源源不断……

    与此同时,黑土滩治理科研团队、项目前期工作专家团队和新技术应用推广团队相继成立,纷纷走进三江源,走进项目实施第一线,用现代科技赋予的力量,打响了生态保护的"科技支撑仗"。

    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马玉寿,担纲三江源黑土滩治理科研课题攻关项目,带领着他的研发团队,一头扎进茫茫的雪域高原,餐风露宿,不畏艰难,连续4年驻守在高高的青南线上,搞科学研究、建示范基地、育新型牧草,足迹遍及到了三江源所有地区,为战胜和综合治理黑土滩这一生态难题铺平了道路,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情系江源,锐意奉献,组织100多位省内外专家,深入开展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研究,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使三江源生物多样性焕发了勃勃生机,成了野生动植物的"天然王国"。

    为了编制好每一个项目实施方案,让生态保护早见成效,叫各族群众共享生态保护发展成果,省工程咨询中心的三江源项目专家组也是呕尽了心血。从主任张贺全、副主任孙饶斌,到高级工程师陆文正、王鸿运等,坚持到三江源项目点认真搞好本底调查,白天翻山越岭现场采点,晚上与各族干部群众促膝座谈,使主持完成的上千个实施方案符合国家要求、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群众意愿、符合自然规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科技工作者的热心参与和知难而进,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步子才得以迈得更加科学而扎实有效。     

    一个个科研课题,盘绕生态保护的足音,从三江源源头破茧而出,厚积勃发,成为了--

    生态保护建设的"助推器"

    伴随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启动,科研课题及应用推广这个科技支撑项目就紧锣密鼓地结伴而行。

    省科技厅副厅长邢小方告诉记者,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科技创新。为此,省三江源办、省科技厅发动和组织省内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攻关克难,使先后实施的10项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

    这10项科研课题是: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三江源区退化草地恢复机理、草畜营养平衡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商品种扩繁和种子加工技术的研究,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栽培技术研究,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三江源区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欧拉型藏羊繁育及生产技术推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实验区饲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暖棚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三江源区唐古特大黄种植与示范,三江源区麻花艽种植与示范。

    一个个科研课题的相继完成并推广应用,对于三江源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产生着深远影响。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测绘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查清了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面积、类型及分布,提出了具体的修复"疗养"一揽子方案,并建成了2000亩的治理示范样地,为进一步治理寸草不生、冥顽不化的黑土滩提供了科学依据。

    由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主持完成的"三江源退化草地恢复机理、草畜营养平衡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则确定了退化草地形成的原因、恢复机理和生态过程,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以及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和以生态保护、高科技发展相结合两种类型的合理载畜量,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主持完成的"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加工技术研究",解决了三江源区下繁草草种不足和扁茎早熟禾、草地早熟禾两个牧草原种品种的栽培技术,经过多年研究、试验,选育出"青海草地早熟禾"这一新草种,被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野生栽培品种",作为三江源区黑土滩治理的主要草种,已全面推广。

    三江源,正在收获着一个个科研课题带来的美好希望,那个山常青、水更绿的生态三江源,正向我们一步步走来。     

    一项项科研成果,涵盖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方方面面,引领着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谱写了--

    科技支撑力的美丽传奇

    黑土滩治理是三江源生态治理工程的重点和关键。为打赢这场"硬仗",项目实施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并肩战斗,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退化草地修复及草地牧草、种子生产和加工技术多达40多种。

    长期从事黑土滩治理科学研究的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马玉寿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鼠虫害大肆泛滥等,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三江源地区草地严重退化。据调查统计,三江源区目前有中度以上草地退化面积1.5亿亩,占草地面积的63%,其中失去生态功能的黑土滩达7000多万亩。在近年来的生态治理过程中,我们积极推广黑土滩治理研究成果,运用成功选育出的适合三江源自然环境的新牧草"青海草地早熟禾",用于治理植被严重退化的7000多万亩黑土滩,效果十分明显。经遥感监测,黑土滩植被覆盖率由2005年的20%提高到80%,黑土滩产草量比治理前增长了6倍; 2007年工程区实施内草地产草量比2004年增加30.53%,其中可食产草量增加20.52%。2007年平均植被盖度达到68.93%,平均高度达到9.92厘米,分别比工程实施前的2005年提高了23.20%和32.60%。

    黑土滩生长出来的不仅仅是牧草,而是一派绿色的希望在延伸。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中华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虫等这些鼠虫害猖獗泛滥的地区,逐步演变成了沙化区;由于人为捕杀,黄鼠狼、狐狸、老鹰的数量减少了,进而整个生态食物链被打破,加上过度放牧,三江源草原生态不断恶化。因此,鼠害防治和沙漠化土地治理,也就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省农牧厅、农牧公司在大力推广D型肉毒灭鼠剂和草地鼠害生物防治技术大面积灭鼠的同时,研制了草原鼢鼠箭、高原鼠兔夹、草原灭鼠投饵器、"招鹰灭鼠"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使三江源天然草原上曾经鼠害成灾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为综合治理退化草地扫清了一大障碍。

    省林业局充分利用网围栏保护人工补植恢复技术、有机化学固沙植生技术、沙方格固沙技术和流动沙丘固定与植生技术等,强化沙漠化土地治理,使三江源土地沙漠化趋势整体减缓,土地沙漠化扩大势头出现逆转。记者在玛多县绵沙岭和海南州塔拉滩治理区看到,沙生植被悄然兴起,植被盖度明显提高,遍地绿色尽染,满目不再荒凉。

    漫步于三江源区,随处都能领略到科技之光带来的种种新景象、新变化。

    欧拉型藏羊繁育成功并普及推广,促进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暖棚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后,不仅丰富了三江源区各族群众的"菜篮子",而且带动了舍饲、半舍饲牛羊育肥业的良性循环;湿地保护修复技术的引进与示范、生态监测系统建设和人工增雨作业,与其它项目同振共频、相得益彰,也使三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得到强化提高,曾经有"千湖县"之称的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奇观"。     

    一次次科技培训,开阔的是视野,更新的是观念,增长的是技能,犹如一座座桥梁,搭起了--

    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桥"

    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归根结底是科技文化的落后。
  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项目区各级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关乎三江源工程实施的成败;各族群众的热情参与和增收致富,有利于三江源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因此,我们把科技培训的目标始终定格在这上面,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他介绍,截止2009年底,先后累计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4613人次、农牧民和农牧民转产培训19791人次,建立和培育科技示范户452户。

    通过培训,一支能管理、会管理和管得好的三江源工作干部队伍已经形成,为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涵盖多个领域的三江源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也基本形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科学增收致富的渠道越来越广、手段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

    2007年,玉树州称多县清水河镇28名藏族转产青年,在各级组织的"牵线搭桥"下,满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放下牧鞭,经过培训,从三江源头来到黄海之滨,在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集团--青岛双星海江鞋业有限公司务工,成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第一批走向东部沿海的牧民打工者。当年,他们就挣回了33多万元,人均增收11000多元,实现了从手拿羊鞭的牧民成为一个岗位技工的嬗变。

    从此,走向劳动市场,外出务工创收,在过惯了游牧生活的牧民群众中春潮涌动,方兴未艾。同德县2009年就有268人次勇闯市场,依靠外出务工创收达74.7万元。

    从游牧生活到博弈市场,对于传统的三江源区牧民群众来说无疑是一次"革命",它不仅是角色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跃升和进步。在三江源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显得尤为重要。令我们欣喜的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中的科技培训工作,加速了传统牧民向现代牧民的文明转化。

    汽车与摩托车修理、驾驶,牛羊育肥,藏毯编织,餐饮烹饪,农机具维修,庭院经济,奶牛养殖,石雕工艺品,土建技术,民族歌舞,畜疫防治,电工和钳工等专项培训,像支点,托举起群众增收的希翼;似钥匙,打开了群众致富的门路。许多转产牧民跑运输、开商铺、办餐馆、搞石雕,众多"牧羊娃"变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成为各地民间文艺团体和旅游景点纷纷争宠的"香饽饽",民间文艺演出和文化创收400万元。

    人才兴,百业强。格尔木市曲麻莱移民村,办起了嘛呢石雕刻厂、藏毯厂,既解决了80名搬迁牧民就业问题,又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收入,其产品也远销新加坡等国,2009年创收200万元;黄南州和日乡和日村利用当地石材资源,在先行石雕艺术培训后,进行加工民族石刻工艺品,逐步形成产业化,2008年创收70万元,2009年提高到140万元,经济效益日益明显;科技示范户万玛宽卓,积极应用牛羊育肥和暖棚种菜培训技术,大力发展牛羊育肥和暖棚种菜,使主产牧业盈利比搬迁前增加了一倍多,种植的油菜、黄瓜等8种蔬菜,不仅改善了生活,还增加了收入,带动了全村及周边村的蔬菜种植业快速发展。

    三江源,变得更加可爱和美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来源:青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
上一篇: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再建科技合作平台
下一篇:没有了
点击排行
[重要通知]关于2010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09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政策法规]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及申请贷款所需资料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简介
[农村信用合作社]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简介
[中国银行]金融服务产品介绍――存款
[管理咨询]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政策法规]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重要通知]关于参加“2008国际经济合作大会暨中外
[青海银行]青海银行简介
[政策文件]小企业六项机制
最新更新
[政策法规]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
[政策法规]关于发行2010年印花税票的公告
[政策法规]关于组织申报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
[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开展全国教育收费专
[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铁道部等部门
[时政要闻]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
[时政要闻]京今起整顿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 2小时
[时政要闻]习近平“三观论”告诉领导干部“为官之
[时政要闻]因执法质量不合格 20多位县级公安局长丢
[时政要闻]“拓荒者”李荣融:我没有遗憾 
[时政要闻]特稿:治理公款各地进行时
[时政要闻][网民论政]让假话没有市场是法律的神圣
[财经新闻]中国高铁经济初露端倪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
[财经新闻]煤矿工亡补助调整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建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网警110 12321垃圾信息中心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
主管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承办单位:西宁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青ICP备05000331号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信息网
©2008 www.smeq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