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15周年巡礼
今年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工作开展的第15年。15年来,它高举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化旗帜,发挥了火炬文化深深扎根地方科技工作的特色,在依靠科技创新建设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有力地推动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成为科技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的载体。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展现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推动科技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主战场的成功举措
回顾基地建设15年历程,我们清晰地发现,它是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将科技创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循环的有效尝试。它探索破解科技与经济结合难题,把科技创新政策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经济政策中,强调科技第一生产力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和行业特征,在地方产业集群建设的平台上,能动地与其他经济社会要素进行资源组合,催生创新潜能,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这种探索显著提升了地方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带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38家,遍布全国25个省市,聚焦在国家重点振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各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好于本地区和全国的平均水平。2009年,营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基地有112个,包括惠州数码视听基地、顺德家用电器基地、茂名石化基地、克拉玛依石油石化基地等。238家基地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5万亿元,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9千亿元,上缴税额接近3千亿元,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
第二,它坚持从国情、区情和科情出发,强调科技第一生产力需要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实际,通过建设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方式,加快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我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同时不同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在全球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也存在较大差异,15年来,基地建设坚持既重视扶持新兴产业也重视扶持传统支柱产业,以提升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突破,培育地方经济增长点。2009年新增基地中,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有16家,属于国家重点振兴产业领域的有33家。截至2010年7月,江苏省56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遍布国家重点振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了沿江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第三,它秉承火炬计划以市场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宗旨,高度重视在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它探索选择了以集群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的发展途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分类指导、系统规划。15年耕耘,目前各基地主导产业绝大多数是引领地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排头兵,是行业技术创新的排头兵。2009年,基地正在承担的各类重大科技项目8287项,其中保定新能源与能源设备基地承担了146项国家级项目。基地内高新技术企业4127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16.7%,平均每个基地有高新技术企业17.6家。基地企业有国家认定的品牌数量3342个。
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发挥地方科技工作作用,加速地方“转方式、调结构”的成功尝试
调研发现,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已经成为形象体现地方科技工作作用和位置的一个突破口。地方科技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和科技发展战略,加快地方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的作用需要借助有效途径展现和发挥。基地建设,为地方政府找到了加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得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由于基地建设中地方科技部门需要发挥重要的协调、沟通和推进作用,地方科技工作也据此找到了科技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一些地方明确表示,基地建设“不仅为地方科技工作找到了一条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找到了能够最直接和最形象地体现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业绩和价值的平台”。
第二,它发现了加快基地竞争力提升的突破口是基地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科技工作的作用。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带来了全球产业组织模式和产业创新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我国不断涌现的地方性产业集群,既是这种变化的产物,同时也需要深刻抓住这种变化加快集群的升级优化。基地建设提出,通过政府引导和推动,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行,能够显著优化集群的创新环境,推动其保持和提高竞争力并形成良性循环。目前,基地构建了多种类型创新服务平台,包括行业科技信息服务、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检测服务、基地行业协会、科技投融资服务以及标准服务和专利服务平台等。正是通过这些平台和服务,创新要素得到了有效植入,优化了发展模式,加快了地方产业集群的高端化进程。
2009年以来,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需求,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出,以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试点起步,分步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从目前的探索来看,依托基地实施产业升级路线图,将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张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