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两会如火如荼,相关议题讨论不断。尽管各地情况不尽相同,但不论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如上海、中部地区如河北,还是西部地区如西藏地区,民生,经济发展方式,还是GDP增速目标始终都是两会最重要的话题。
着力点:保障民生
“2011年,西藏省将继续实施行政村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涉及村庄达1000个。”西藏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让外界看到了西藏保障民生的决心。西藏自治区的相关部门报告显示,“为实施这一工程,政府将整合资金6.9576亿元。一旦预算报告审议通过,将会有近7亿元资金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保障改善民生”列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五个新突破’的具体目标要求”之一,“力争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5%和9%,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等”。
“民生是各地方两会的工作重点,更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着力点,且这样的安排也不意外。”昨日,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人多次强调保障民生的重要性;一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出口和投资‘两驾马车’不同程度受挫或非议之际,强调民生、发展民生,最终可以更好地扩大内需,以长久且健康地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关键词:调整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或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另一个工作报告强调的重点。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将紧紧围绕抓住科学发展这一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天津发展。”天津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继明更是对媒体预计,“‘十二五’时期,天津将在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发生更大变化,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得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北京市主要强调了第三产业。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今年北京将大力发展旅游消费。积极推进北京旅游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商贸流通规范化、现代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更是“直白”,“落实到广东‘十二五’发展,核心就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此外,在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环境问题也被着实提上了议事日程。
“事实上,对地方政府来说,这是与民生相对应的‘课题’。”宋颂兴认为,“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地统筹社会和经济资源,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和改善民生最终助力。”
注意点:GDP增速
“如果我们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主要位置的话,必须以GDP增长率的下降为代价。”在1月15日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年会上,仍有不少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这样的专家忧心忡忡,“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资源、能源、环境条件来支持长时间高速增长的GDP,通胀压力也不允许。”
但实际上,只有不到10个省市的经济增速目标设定在10%以下,而大多数省份一如既往地设定在10%之上,按照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的说法,“有些甚至希望在未来5年实现GDP翻番。”
“如果只强调GDP增速,并将相关的目标和规划当作一种口号,那么,保障民生和调整结构最终会成为空谈。”宋颂兴说,“GDP只是一个经济指标,并不能代表全部。所以,更切实的目标是将重点放在三方面:消费,未来几年,内需将是中国发展最重要的保证之一;通胀,管理好通胀,才能稳定社会情绪,保证普通百姓的最大利益;失业率,这同样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内容。”
“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能敞着口子用能源。”张平最近也表示,“各省在确定经济增长目标时,要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既要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速,同时也要考虑能源、资源的承载能力。”而王一鸣则建议设立一个机制,让地方政府把工作热情转移到民生上去。(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