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的人认为奢侈品消费行为无可厚非;
62.8%的人担心奢侈品消费盛行会给周围人造成距离感

如今,淘宝网店主张红雪的生意大不如前。她专营国际一线品牌提包的仿品,6年前火得不得了,在北京开了家实体店,每天至少能卖20个提包,特别是A货(指仿货里仿得较好的一种——编者注),常常供不应求。
“如今买得起正品的人多了,普通人也在追求货真价实。实在没钱的,也要求至少是原单货(指瑕疵品或用国际大牌提供的面料和版型生产出的产品——编者注)。但哪有那么多原单?”今年年初,因经营状况不佳,张红雪转让了实体店。“这也正常,人们越来越追求品质生活,也开始注意奢侈品的格调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像过去,大多只是为了装装样子。”
据人民网消息,近日发布的《世界奢侈品协会官方2009—2010全球年度报告》称,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达27.5%,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日本。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264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9.9%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消费奢侈品的人,其中27.3%的人表示自己身边这样的人“比较多”。受访者中,还有12.1%的人坦言,自己就喜欢购买奢侈品;更多的人(58.3%)则是“喜欢,但买不起”。
奢侈品:必需品还是非必需品
奢侈品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但在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职员孙华(化名)看来,奢侈品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生活必需品。“学生常去西单,白领往往去东方新天地,有钱人更青睐新光天地……原因很简单,不同档次的商店,有着不同档次和价位的商品。大家就是冲着档次去的。”孙华说,在一个群体中生活,如果消费观格格不入,很可能在不经意中受到排挤。
本次调查中,67.8%的人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的原因是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68.2%的人是因为“获得心理上的自我满足”。也有71.3%的人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非理性行为,是为了炫耀和攀比。
香港中文大学新媒体理学研究生徐志恒说,在香港,人们购买奢侈品的原因主要是“大家都有,我有才正常”。“在香港获得奢侈品比较容易,几乎每个上班族都有不只一个LV手袋。所以很多人提着LV挤公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不会去怀疑真假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讲师邢采指出,东方文化中存在一种心理,即都想要和同伴保持一致。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寻求一种认知捷径,比如如果大家都买一个品牌,那么就会觉得这个品牌是好的。
“一些人喜欢以外在的价值标准来左右自己的行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志霞认为,最合理的奢侈品消费应该从自己的真正需要出发,从自己的现实经济实力出发,来决定是否购买,而非盲目地迎合别人的眼光。
但在河南新乡某艺术学校教师严冰看来,购买奢侈品体现的是人们对美和品质的追求,“这并不是什么坏事”。
“高档商品都有自己的历史沉淀和品牌内涵。相比一般商品,高档商品的做工和品质更有保证。”严冰说,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淘宝”,不如优先考虑大牌。
调查显示,21.1%的人认为,人们购买奢侈品是体现一种对美和个性的追求;18.0%的人认为是“贮藏财富,如购买珠宝、黄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