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对中国经济来说,这是最为复杂的时刻。
一边是信贷狂潮后冲高的CPI;一边是欧债危机下对二次探底的担忧。徘徊在通胀与通缩的十字路口,令驱动中国经济的投资、出口和消费这“三驾马车”进退维谷,在不确定性中左顾右盼。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处于微妙的观察窗口。
6月中期,《财经国家周刊》在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意义的地区、领域,展开了对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专项调研,并试图通过这次调研为预判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基础事实。
调研显示,依靠传统“铁公基”项目拉动GDP的方式已日渐式微,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在刺激政策下已基本释放完成,经济下行的压力将随着刺激政策的逐渐退出而加大。
调研也显示出中国经济富有弹性的一面:地方政府主动调整投资结构,开始将民间投资引入“国民共进”的产业中去;美国及新兴市场的回暖,使出口订单不断走高,也将下半年出口置于稳定的框架之中。
以此可见,中国经济的下行风险,不应被解读为二次探底的前兆,更像是强势复苏后的休整。这或许正是决策层近期力推二次汇改及启动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基石。
而从中长期来看,能否合理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三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更加平衡和协调,将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这一点,对处在十年重工业化周期末端的中国经济尤为关键。
三驾马车形势调查——
——地方投资调查:“铁公基”退潮
几年前,各地掀起的开发区圈地热曾濒临失控,中央及时出台叫停政策。但自金融危机后,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区域振兴和产业规划被变相鼓励。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文表示,对省级开发园区的扩区批文予以放开,对有条件扩区的予以支持。这无形中点燃了各地开发区的扩张激情。
对此,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说:“在政府投资的主导下,新一轮开发区圈地热已经形成。”>>>详细
——民间投资调查:温州资本举棋不定
与温州已经积累的8000亿元民间资本、5500多亿元银行存款相比,投资于矿产领域的资金还只是冰山一角。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认为,温州资本经历了金融危机以来的连番创伤,至今仍然没有找到投资亮点,温州资本还处在徘徊期。>>>详细
——出口调查:港口暖流背后
相比2009年的无单可接,现在出口企业的订单量已经不再令人忧心。
然而,有订单并不意味着有利润。
“贸易的利润比较有限,销售额增加,但是利润率比较有限,毛利率在3%~4%。”青岛福临轮胎有限公司国际业务部总监李传龙说。
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都在压缩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详细
——消费调查:汽车市场回归常态
来自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披露,2009年二三线市场的汽车销量增速首次大幅超过一线城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在北京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举行的月度信息发布会上曾表示,二三线市场有8亿人口已经进入了汽车消费的第一高速增长期。>>>详细
调查点评:压力期正好调结构
经济增速相对放缓时期,无效率的产业可以通过市场自动淘汰,政府行政措施加以辅助。差别化的利率将排除无效率项目。同时,刺激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等促进社会公平、有长远前景以及高效率的项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