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宝德股份外的27家首批创业板公司超过8亿股的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11月1日解禁,按最新股价计算,解禁市值将近230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就这批限售股份的持股性质以及27只股票上市以来表现看,未来减持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过,整体而言,此次创业板解禁并不一定会给A股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市场可能还会借这次解禁潮挖掘出更多具备投资价值的高成长性“创业板金股”。事实上,就在市场热炒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解禁压力时,创业板综指在10月29日悄然创出历史新高。
解禁洪峰开闸
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开启了创业板大幕,首日集体飙升;一年后,创业板公司已扩军至134只,首批28家公司11月1日迎来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的解禁。
根据交易所安排以及重要股东减持规定,除宝德股份股东自愿延长限售股份锁定期以外,剩余27家公司共有8.20亿股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解禁,按10月29日收盘价计算,解禁市值合计达229.49亿元。
其中,乐普医疗的解禁市值最大,达到54.43亿元;华谊兄弟、机器人、吉峰农机三家公司的解禁市值分别为32.99亿元、15.94亿元、13.88亿元,位列解禁市值排名榜的第二至第四位;硅宝科技的解禁市值最小,只有0.87亿元。
从解禁股份数看,乐普医疗和华谊兄弟分别有1.99亿股和1.07亿股解禁,且解禁股数占解禁前流通A股比例分别达到243.15%、127.71%,流通股本面临极大的扩容压力。此次解禁股份数在4000万股以上的公司还有金亚科技、机器人,其解禁股数占解禁前流通A股比例分别为93.88%和119.12%,扩容压力也不小。此外,汉威电子、安科生物、北陆药业的解禁股数占解禁前流通A股比例都超过了100%。
股价涨幅可观
当然,股份解禁并不等于实际减持。分析人士表示,这批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主要由创投公司、公司高管以及其他非控股股东所持股份构成,持股成本较低,而且多数与公司控股股东没有关联关系,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减持的可能性较大。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统计,在27家创业板公司中,本次解禁股份所属股东家数最多的前三位分别是华测检测、安科生物和吉峰农机,股东家数分别达到124家、110家、84家。例如,华测检测的124家均为自然人股东,持股数占总股本的比例均不足1%,属于“小非”,均为首次解禁,套现压力相对较大。
而从股价表现来看,涨幅的确可观。统计显示,这27家创业板公司没有一只破发,按最新收盘价(后复权)与发行价相比测算,平均涨幅高达118.59%。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吉峰农机,涨幅高达299.31%,探路者、银江股份的涨幅分别达238.34%和203.73%;表现最差的网宿科技、中元华电、红日药业也分别上涨了43.45%、45.80%、49.57%。
此外,在这些创业板公司上市来的一年中,一些公司传出高管辞职消息,尽管辞职高管陈述了各种各样的理由,但仍让市场担忧其辞职是为减持做准备。
挖掘绩优“金股”
尽管解禁压力颇大,但分析人士指出,短线急跑不算好,长期稳定才是金。估值水平相对合理、具备持续稳定高速增长潜力的创业板公司可能在本次解禁潮后显露出真金本色。
从估值来看,按2010年三季报业绩和最新收盘价测算,27只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73.06倍。其中,探路者市盈率最高,达到109.97倍,紧随其后的吉峰农机、网宿科技、爱尔眼科分别为108.13倍、95.58倍、94.59倍;市盈率最低的北陆药业只有45.76倍,上海佳豪、红日药业的市盈率为47.77倍、52.23倍。
再从业绩看,A股上市公司2010年三季报刚刚披露完毕,创业板业绩整体增幅依然不高。单看这27家公司,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5.89亿元,同比增幅为24.53%;而全部A股今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净利润12754亿元,同比增幅为38.76%。
虽然今年以来连续出现创业板业绩跑输全部A股的情况,但整体低迷中也不乏亮点。今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华谊兄弟、华星创业、吉峰农机的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41%、81%、58%。(韩晗)
高管 辞职效应勿夸大 加强管理不容缓
部分创业板公司持股高管离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业内专家表示,高管辞职套现的担忧被市场放大,但应通过完善创业板公司股权激励措施等方式来加强对高管辞职行为的管理。
高管辞职未成“潮”
中国证券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截至10月30日,创业板共有61名高管辞职,涉及27家首批创业板公司的有32名高管。离职原因多为“夫妻两地分居”、“身体健康堪忧”、“个人原因”等。
“有些高管辞职后6个月的禁售期与其公司的解禁日正好重合,就是为了规避在职减持的限制,以达到抛售手中股票的目的。”这是目前市场对持股高管集体离职的一种猜测,高管辞职是否会对创业板公司的稳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是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业内普遍认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创业板诱人的薪酬体系与辞职后套现的增量利益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多位高管争相辞职也就不足为奇。
然而统计显示,辞职高管仅占创业板134家上市公司1809名高管总数的3.37%;首批27家公司的高管辞职比例约为6.17%,所谓“辞职潮”并不存在,高管辞职与减持套现并不能简单划上等号。
一位分析师认为,创业板公司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如果“批量”辞职,肯定会对公司的成长有一定影响,创业板高管辞职减持行为肯定会加剧解禁压力、加大相关个股的波动,还会影响投资者对创业板市场的信心。
加强高管辞职管理
“创业板公司高管辞职套现的担忧被市场放大了。”业内专家对此表示,尽管不能排除存在个别创业板高管辞职减持的可能,但这并不具备代表性,不能简单地将辞职原因归纳为不看好公司未来发展。
市场人士表示,个别高管辞职可能确实是为了自己创业或谋求更好的事业发展,甚至为了套现,但这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是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正常表现,有助于更多的创业、创新活动,对其个人而言无可厚非。创业板高管为套现而辞职并不违反法律法规,但创业板造富迅速、核心人员流失的负面效应也应得到重视,建议通过制度安排来规避这一现象。
高管辞职反映出当前创业板公司股权规定以及现行法规对高管辞职行为约束较弱。创业板公司上市前大都实施了高管股权激励,但在公司章程或股权激励计划中大都未设置长期化的后置约束条款。虽然目前创业板并未出现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辞职离开公司现象,但应该加强对高管的辞职管理。
有关专家建议,完善创业板高管股权激励机制,强化长期性激励,设置价格、期限等后置约束条款;加强对非持股或持股较少高管的股权激励,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任职承诺期限,对上市后短期内的高管辞职行为进行规范。(周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