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抚顺棚改新区(资料图片)

抚顺棚改新区(资料图片)
2005年至2011年,辽宁省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30亿元进行棚户区改造,211万棚户区居民搬进新楼房,拉动近2500亿元的效益,棚户区改造每投入1元产生3.5元效益,探索出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的新途径。同时,超过九成的棚改居民感觉生活品质有所提升,棚改居民幸福指数增加到80分的较高水平。
这是记者从3月25日闭幕的“城市化进程中全球贫民住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指出,辽宁改造棚户区给家庭、社区、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变化,辽宁改造棚户的模式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博士主持的《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指出,根据调查,棚户区居民住房面积由改造前的人均10.6平方米增加到16.6平方米,人均收入增长49%。辽宁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实现形式,丰富了产品供给方式,解决了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的问题;同时,累计投入资金730亿元,拉动近2500亿元的效益,探索出了以改善民生促进经济转型的新途径。
棚户区改造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加了社会就业。除700多亿元的直接投入外,76万户居民入住后购置家具、装修,极大促进了消费。辽宁省委、省政府还利用腾出的土地兴建劳力密集型企业、市场,共解决了2万多个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人民日报 记者何勇)

齐骥:一线城市房价松动 广深开展房产税试点属传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25日表示,今年以来,一线城市房价开始松动,调控正朝着预期目标不断深入并取得实效。住建部将继续落实国家部署,坚持调控政策方向不动摇、坚持调控措施不放松,促进价格合理回归。齐骥是在出席首届岭南论坛时做以上表述的。
针对近期有关广州、深圳将进入房地产税试点范围的消息,齐骥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这些都是传言”。他指出,相关部委正在总结现有的试点经验,但目前扩大房地产税的范围还未定。
“十二五”末保障房覆盖面要达到2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24日至25日在沈阳举行的“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国内研讨会”上表示,据测算,通过“十二五”目标的实现,我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以上,低收入群众的住房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
辽宁棚改创造了全球奇迹
“辽宁棚改创造了全球奇迹。”3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课题组成员倪鹏飞这样评价辽宁棚改工程,“还从来没有哪个地区政府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快的速度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房的问题。”
3月25日,在辽宁友谊宾馆,4个专题研讨会的气氛十分热烈。中国社科院正在此举办“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的经验”国内研讨会。从200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妥善解决了211万名辽宁百姓的安居问题。倪鹏飞表示,目前从全球情况来看,城市发展面临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困扰。因此,课题组定位于国际性角度,专门对辽宁棚改进行研究,探究“辽宁模式”对于全球的借鉴价值。
辽宁棚改经验国内研讨会召开
3月24日,由中国社科院主办的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国内研讨会在沈阳召开。省委副书记夏德仁、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开幕大会上致辞,中国社科院常务副院长王伟光、副省长陈超英发表主题演讲。
王伟光在演讲中指出,改造棚户区和解决贫民住区发展的“辽宁模式”,以科学发展、科学棚改的观点方法为指针,以统筹兼顾、均衡协调的战略原则为龙头,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组织体制为核心,以综合配套、利民长效的政策制度为基础,以规范有序、人本自治的管理服务为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并铸就了卓越的“棚改精神”。会上还发表了中国社科院完成的辽宁棚改经验阶段性成果报告。报告指出,从2005年开始,辽宁在全国率先开始棚改工程至今,全省已有211万棚户区居民住上了新房。
中国社科院专家来抚考察探究棚改经验
3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政府共同举办的“低收入居民住区发展模式探索——中国辽宁棚户区改造经验”国内研讨会在沈阳开幕。研讨会召开前,35位与会专家在省委常委、秘书长周忠轩的陪同下,来到抚顺实地考察棚改新区,探究棚改经验。市委书记领导刘强,市长王桂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奚克路,市委常委、秘书长李刚陪同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伟光等与会专家先后来到望花区古城社区和东洲区莫地社区,参观了社区办公环境和棚户区改造纪实展,并深入住户家中听取老百姓对棚改的评价和感受,力求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我市棚改成就和经验做法。古城社区居民吴兴奇老人用自创的一段快板,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是党和人民政府关爱棚改居民的安康,给我们修建了新楼房,这新楼房又宽敞又明亮,我们感谢政府,感谢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感谢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