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台州12月30日电(记者王建华 岳瑞芳 张遥)这里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台州的一条破旧马路,但它的两侧也许就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20多米宽的马路穿过之处,是连绵的传统制造业厂区,来自内陆地区的熟练工人在各自的工厂昼夜轮班忙碌,制造着全球45%产量的缝纫机。
拥有3000多名员工和17年历史的浙江新杰克公司是其中最大的一家工厂,去年在产量和销售额两项指标上跃居全国民族缝纫机制造企业之首。由于国内纺织企业更换设备和扩大生产,今年它的产量和销售额将增长15%。
尽管工资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使综合生产成本增加了10%,但公司的净利润率仍然保持在10%,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今年采用了一项自创的专利电机技术,不仅给自己节约了逾20%的金属材料,而且还能给用户节能70%,这令产品供不应求。
新杰克公司董事长赵新庆在带领记者参观车间时说:“劳动密集型的缝纫机制造业并不是中国的夕阳产业,由于科技进步和创新,至少在未来20年内,还无人能够替代中国的地位。”
而在五公里之外,这条马路正准备铺上新的沥青。还有数十名建筑工人在马路的一侧加紧建造两座厂房。浙江南洋科技公司决定投资新建太阳能电池背材膜、锂离子电池隔膜、光学薄膜等三个高技术薄膜生产项目,生产设备已经停放在厂区的储藏箱中,等待厂房竣工后的安装调试。
2001年成立的南洋科技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薄膜电容器专用电子薄膜生产商,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净利润率超20%。薄膜电容器是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重要部件。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市场。
南洋科技公司副总经理杜志喜说:“我们就是要瞄准关乎中国经济持久竞争力的新材料、新能源领域。”
今年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中国政府要求,改造提升制造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可以帮助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并赢得未来世界经济竞争的优势。
中国政府已经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要想真正领会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的重要进展,浙江的这两家制造业公司或许就是管窥的工具。另外,它们也是不必因增长连续放缓而过度担忧“硬着陆”甚至“唱空”中国经济的证据样本。
2011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在罕见地连续放缓。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1%,低于第二季度的9.5%、第一季度的9.7%和去年第四季度的9.8%。
中国官方的11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这是自2009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意味着已持续减速数月的中国制造业活动进入了收缩状态。
制造业对于中国经济增长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制造业。数据显示,中国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4%,低于上个月的13.2%。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引擎——出口最近数月也呈现下滑趋势。11月出口同比增长13.8%,低于上个月的15.9%。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速料将继续走软。一些官方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占GDP比例可能降至1%左右,而去年该比例为3.1%。
另外,前三季度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也降至3%的水平,而去年同期为5.1%,预计第四季度该数值将继续下降。
11月的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速亦创下10年来最低水平,M2指标同比增长12.7%,大大低于政府确定的支撑经济增长所必需的16%目标。新增贷款环比也下降了5%。
今年是中国投资占GDP比重连续超过40%的第九年,去年曾高达近49%。不过,有迹象显示,中国国内整体投资活动已经呈现收缩势头。
例如,商业和地产投资今年夏天曾一度增长30%,11月同比增速回落至9.7%。居民住宅销售面积连续第二个月下滑,11月同比下滑3.3%,10月同比下滑11.6%。去年,中国房地产投资占GDP比重约达13%。
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
然而,人们不必为此杞人忧天。当前,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第一引擎并未亮起红灯,更未进入“增长的黄昏”,它面临的并非简单的“硬着陆”和“软着陆”的问题,而是如何“变轨运行”的问题。
除了加剧的欧洲债务危机和疲弱的美国经济严重拖累了中国的出口(欧盟和美国分别是中国的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和紧缩的结果。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晶认为,中国正在试图创立“自主而公平”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十二五”时期将是关键的“窗口期”和重要“分水岭”。
他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适度的’而非‘失速的’,它很大程度上是抑制通胀势头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需要,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在从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追求质量型发展加速转变。”
中国政府自2009年第四季度起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中国央行去年以来曾连续12次上调存准率并达至21.5%的历史高位,并自去年10月起连续5次加息。CPI涨幅于7月创下37个月新高的6.5%后,逐月回落至11月的4.2%。
由于采取严厉的调控措施,一直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也终于出现拐点,朝着合理水平回归的趋势愈加明显。房地产调控事关中国经济的整体良性循环,它不仅有利于房地产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刺激国民更加广泛而强劲的消费需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最为持久和稳定的动力。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首次将科学发展作为主题,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将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扩大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更是中国经济实现“再平衡”的关键和标志。经济学家们预料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将被提升至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国财政部的研究员文宗瑜说:“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幕已经在今年拉开,中国经济正在努力摆脱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它的适度放缓,正为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防范潜在风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空间余地,同时,它也是在开创新模式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的一个证明。”
中国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2011年至2015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确定为7%,并首次要求,“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本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全面总结今年的经济工作时指出,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总的看,2011年,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会议将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并表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汪同三说:“中国具备优于主要发达国家的财政金融能力和资源,以避免经济出现‘平衡的衰退’。但是,中国不会再推出类似‘两年4万亿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因为不存在美欧经济发生深度衰退的可能性。”
他预料,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9%以上,明年将放缓至8%至9%之间,CPI控制在4%以内,尽管经济增速很可能是2003年以来的最低值,但仍然是全球大型经济体中最快的。
明年的货币政策将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从稳健区间的下限收紧层面回调至中线放松状态,以缓解流动性偏紧状况,支持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发展。中国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创造了约60%GDP和80%就业。
12月5日,中国央行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0.5个百分点至21%,释放了4000亿元流动性。这是中国近三年来首次下调存准率。目前中国央行共持有约16万亿元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跃文认为,明年央行还将至少下调1.5个百分点的存准率。“明年的信贷投放额度将达到8万亿元以上,明显超过今年,实施‘定向宽松’已成定局”。
中国拥有的财政资源也比较充足,今年全国财政收入将首次达到10万亿元。中国政府债务占GDP之比低于20%,即使加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负债,该比例也低于50%。
文宗瑜认为,明年的财政支出将明显增长,着力向保障房、三农、在建续建重大项目、民生工程以及企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同时实施较大规模的结构性减税。
“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商品房建设等投资活动放缓的空间,更重要的是,投资结构将更加优化了,并可以刺激最终消费需求。”他说。
据测算,仅保障房一项,新开工项目加上结转的在建项目,明年的保障房在建规模将达约1800万套。
许多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具有继续强劲增长20年的潜力。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最近表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截至2008年,中国人均收入依然仅为美国的21%。在消除这段差距之前,中国还能继续享有后发优势。
他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约达美国的50%,届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是美国的两倍。而以市场汇率计算,20年后,中国的经济规模至少能与美国持平。
此外,受访的北京经济学们亦表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7%左右的水平,因为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还不足50%。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提供可靠支撑,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在治理模式上的独特优势将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动一以贯之。
英国《金融时报》最近的一篇社论指出,中国转向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显然将造福于世界经济。(参与采写记者:范迎春 任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