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热钱改炒农产品 国际热钱主攻资源品
输入型和结构型通胀在所难免
美联储兑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油价、金价包括大宗商品市场价格都出现大幅度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达到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高点。我预计,10月CPI将超过4%,至于年末包括明年初,预计还有很多基础商品,包括资源品价格都会调整或跟风涨价。明年CPI很可能一直徘徊在3.5%以上。
流动性泛滥是一个长周期、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但为什么中国的货币发行连续十几年都快于GDP很多,流动性早已泛滥却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胀?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十几年前,中国人很少有房产和股票,现在中国人的房产总值差不多有80万亿,股票市值接近30万亿,虚拟金融市场包括半虚拟金融市场吸纳了巨大的流动性。二十年前,中国银行业的总资产还不到10万亿,现在则是90多万亿,如此巨大并快速的扩张,如果没有财富快速增长做支撑,虚拟金融市场供“泄洪”,通胀早就“奔腾”了。
但虚拟金融市场的成长有可能见到短期“顶部”,当它的“库容”溢满时,就有可能引发实体经济中的结构性通胀。包括由某些商品暂时短缺引发的间歇式通胀,由流动性流窜引发的跷跷板式通胀。于是我们会看到,当股市泡沫退潮时,当房地产市场遭受政策打压时,过剩的流动性会开始选择农产品市场,会选择大宗商品市场。今年中国的通胀表现是:当房价下跌预期形成时,农产品、大宗商品和股市齐涨。幸好,中国股市处于底部阶段,可以吸纳从房市中退出的部分流动性,否则农产品价格涨势将更凶。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秋粮丰收,粮价却仍然上涨,农产品普涨的原因。房地产这头太沉了,它消肿过快,流动性将很快转战股市和农产品、大宗商品市场,引发另类的流动性泛滥。
面对新情况,管理通胀需要新思维。中国式通胀在短期内还会加速。因为,无论是国内流动性泛滥环境和国际热钱压力目前都处于“非均衡”状态,而国内农产品、资源品的紧平衡“短板”效应也使炒家有足够的理由进行更强烈的炒作。由于农产品、资源品占我国CPI的比重很大,因此物价指数一时半会儿下不来。
幸好,我们今天面对的通胀仍然是结构性的;幸好,今年我国的农产品整体仍然是丰产年,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通胀还没有大面积蔓延,仍然可控;幸好,中国股市目前仍然处于流动性“饥渴”状态,可以吸纳更多的流动性;幸好,人民币还有升值空间,可以输出流动性。这些“积极”因素可以使我们有管理通胀的空间。所谓管理不是一味地压,压与疏导可以并行。对资源品价格上涨就需要疏导,有些商品价格不能再一味地管制,甚至可以主动提价,通过经济手段,提高消费门槛,达到降价目的。
笔者认为,人民币适度升值可增加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促使发达国家改变低利率政策,让全世界都投入到抗通胀的斗争中去;管理流动性,不能完全靠紧缩,疏导流动性要放到紧缩前头,目前能够起到疏导流动性作用的莫过于股市,股市适度地上涨,温和的上涨,有利于吸纳过剩的流动性,抑制通胀在实体经济领域的蔓延。当然,加息也是未来的选项,但需要格外慎重。同时,在物价持续于高位时,必须出台对低收入群体尤其是针对退休职工、特困家庭的物价补贴政策。
国内农产品市场冒出通胀的“泡泡”已经半年时间,一会儿“蒜你狠”,一会儿“豆你玩”、“姜你军”。近期美联储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美元大幅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风起云涌,国内农产品价格出现普涨,不少商品甚至出现“跳涨”。从全球范围来看,面临通胀压力的不仅是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都面临同样的难题。这次来势汹汹的通胀,究竟是积重难返还是过眼云烟?(中国农业银行高级专员 何志成)
风动还是幡动
2010年以来,多种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异动,“蒜你狠”、“豆你玩”、“辣翻天”、“糖高宗”、“苹什么”陆续粉墨登台。其间,米、肉、蛋、蔬菜、中药材、水、煤等价格也客串出演了不安与躁动的配角。而央行的调查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数据以来的最低点,这甚至显著低于2007-2008年通胀时期的水平。不过另一方面,统计局公布的CPI始终在3%左右的水平波动。有好奇心的人不禁要问:CPI的波动,到底是风在动,还是幡在动?
主观感受与统计数据的矛盾,既有理解上的差异问题,又有统计数据质量上的问题。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里看花。要对CPI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居民的主观感受多是基于环比观察,而统计数据报告的是同比数据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变化情况,其默认口径均为同比,也就是说:拿今年7月的物价水平与去年7月相比。而一个正常人,谈及对物价水平的感受,他通常会拿今天的物价水平与昨天相比,或者是7月的物价水平与6月相比——这就是环比口径的物价水平变化。关于两者的矛盾,国际原油价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超过140美元/桶的水平;而2009年初急剧下跌到40美元/桶,及至2009年7月又反弹至70美元左右的水平。如果用同比的口径与去年的水平相比,国际原油价格下跌50%;如果拿2009年7月与年初的价格水平相比,则价格反而是上升了70%多。虽然原油并不是消费品,但是这个比较方式的差异,同样适用于解释CPI的同比—环比结果差异。
CPI变化的结构性特点和主观感受的有选择性
从CPI统计所包含的八大类商品指标来看,2010年1月至9月,只有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上升较快,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分别为6.1%和4.1%;但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这些类别的价格指数则相当温和;而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更是出现了价格水平的同比下降!可见,消费者的主观注意力可能过多的集中于不利的一面,而对有利的一面却关注不够。而CPI的统计是针对消费品的一般物价水平,其与有选择性的主观印象,当然不免会产生分歧。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普通居民对物价感受也有自己的一个商品篮子,这个商品篮子与统计局设计的具有重要的差异:普通居民对物价的感受篮子当中潜在的含有了房价。尽管房价直接计入CPI是不合理的,而且国际劳工组织(ILO)编制的CPI国际准则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但是,居民对物价朴素地、直观地感受就是包含了高涨的房价水平。因此,主观感受也不免与统计指标有一定的偏离,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宣传和解释的;同时也需要这方面统计口径的进一步改进。
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物价有不同感受
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物价有不同感受,具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一般而言,高收入者对货币的边际效用,要低于低收入者。也就是说,钱对低收入者更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同物价水平的上升,低收入者会更加敏感。而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则增加了对物价敏感的家庭数量。第二,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具有不同的商品消费权重。通常穷人的支出当中,食品支出比例会相对较高,而食品项恰恰是所有消费品分类当中,波动最大,上涨最快的。因此,由于消费权重的原因,低收入者对物价的敏感程度也会明显大于高收入者。此外,通胀往往伴随资产价格的上升,而高收入者则往往是受益者,因此其对通胀敏感性相对更弱了。(社科院世经政所 徐奇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