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和世界银行合作30周年。30年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中国在世行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哪些变化?世界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十二五”规划应关注哪些重点问题?如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作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履职两年多的世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接受记者专访,就这些热点问题做出回答。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投票权将最终实现对等”
问:下一步世行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林毅夫:下一阶段世行改革将继续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投票权。在多极增长的世界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进程中要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世行和其他国际机构改革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投票权的比例要争取达到50∶50。
此外,过去国际机构领导人主要来自发达国家,未来改革的方向是,不分国家、按能力评选出任领导。世行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这几年高层职务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选越来越多。
“世界经济存在‘二次探底’风险”
问:您是否同意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看法?当前世界经济走向如何?
林毅夫:虽然目前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并未发生,但风险一直存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初,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但到了后期,问题则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部门。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和高失业率,并由此导致消费和投资需求相对不足,经济下滑压力增大。
目前,发达国家大多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复苏。但继续采用刺激政策也使政府面临两难局面:一方面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威胁经济安全;另一方面,如果现在退出刺激政策,可能会导致需求下滑、失业率上升。
幸运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已进入多极增长阶段。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展中国家发展势头相对较好。由于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外汇状况良好,产能升级仍有较大空间,有利于扩大内需。发展中国家内需的较快增长,将拉升对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有助于帮助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
因此,对于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刺激政策的退出,要谨慎从事,相机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