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前,71岁的西宁市城北区居民郑庆朋成了城北区大堡子敬老院的一员。一日三餐吃食堂,空闲时读书、看报、打牌,或跟老朋友们攀谈,生病有专业人员照顾,如今的郑庆朋过得充实又开心。我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新挑战,我省努力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让更多的老年人像郑庆朋一样能安度晚年。
家门口建起“托老所”
6月15日中午,西宁市城北区的北川河东路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 130平方米的房间内,餐桌、盆栽、电视、书籍一应俱全。活动室内,几位老人穿着拖鞋,围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另一些老人在一边悠闲地打麻将。“这里的服务态度好,干净,舒服!我牙齿不太好,饮食上,工作人员尽可能满足我。”91岁的季阿姨说,“孩子们忙着工作,在家的时候白天没有说话的人,在这里,大家说说笑笑,挺好。”
去年,我省筹资两千多万元,在西宁市新建30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这些照料中心分散于社区之中,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养老服务,开辟了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新途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每天七点多,老人们就会陆续到来,饭菜的口味都会根据老人的情况随时调整。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还会上门接送。今年,我省将投资1700万元,在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地区新建34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新增床位340张。
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15日,市民薛华来到城北区大堡子敬老院,询问82岁的母亲什么时候入住,工作人员告诉薛华,可能还要等一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据了解,从今年1月到现在,这家敬老院已有二十多位老人排队等候入住。
敬老院负责人李进说,敬老院房间数量不足,床位不够,设施相对落后,是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同样,小桥星光敬老院,也只能提供50张床位,星光敬老院的负责人说。
城北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33857人,两家敬(养)老院总床位数110张,意味着这个区每339名老人配备一张床位,这还不包括其他辖区或外州县老人的入住。
为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今年,省民政厅安排公益金500万元,用于资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对新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按照每张床位5000元的标准给予床位补助,对已投入运营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公建民营”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定人补贴制度。
五年后,每千名老人拥有约三十张各类养老床位
目前,我省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56.32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40.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10.1%和7.2%。据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65.2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1.2%,老年人所占比重还会逐年增加。
据了解,今后我省将推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补充,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符合我省省情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五年后,我省将建设3个全国示范性养老基地(老年公寓)、5个示范性社会办养老服务机构支持工程项目、10个老年人养护院、46个县级老年活动中心和336个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站,基本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约三十张各类养老床位的建设目标。 (作者:张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