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青海省劳动保障工作综述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青海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青海省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确保了青海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实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0.7万人次。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办的十件实事中,属于劳动保障职责范围的“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和群众受益面。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障标准,并以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年内新增就业3.1万人以上,巩固‘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的成果”三件实事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青海省劳动保障系统确定的10件实事全面落实:2008年初,完成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人均增资114元;超额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1万人目标,比计划多5000人;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3亿元;累计认定、消除零就业家庭6936户,实现动态清零目标,并建立消除零就业家庭的长效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西宁市等三个城市试点的基础上,将全省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调整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提高了月最低工资和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向社会发布了2008年工资指导线;将事业单位、非营利民间组织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清欠农民工工资6081.28万元,清欠率达98%。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2008年,青海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审视和谋划劳动保障工作,深入思考研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突出重点,迎难而上,全面推进,有力开拓了劳动保障事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取得突破的新局面。
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2008年,在劳动保障工作面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冲击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全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围绕创业促就业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不断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将工作重点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拓展到统筹城乡各类群体就业。全年为4016人减免各项税收553.81万元;为4716人减免各项收费241.04万元;为49735人支付社保补贴56190万元;免费培训56190人,支付培训补贴2492.04万元;为85553人办理免费职介手续,支付职介补贴832.99万元;为公益性岗位安置的16329人支付岗位补贴6476.51万元;向1491名下岗职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970.5万元,全省累计向5533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309.1万元。全年全省“4045”人员实现再就业38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000人。
大力实施民众创业战略,推动创业促就业。围绕青海省民众创业战略的实施,落实建立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组织西宁市、格尔木市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活动,充分发挥试点城市创业带动就业的辐射作用,推动海东、海西、海南、海北等地区中心城镇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逐步形成由试点城市和中心城镇创业带动就业格局。进一步完善省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建设、财政、发展改革、国土资源、商务、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大力实施“能力促创业计划”,广泛开展创业培训,全省开展创业培训2587人。其中参加“创办你的企业”培训1456人,创业成功率60%。
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取得新突破。按照不同人员、不同年龄、不同层次,有针对性开展短、中、长期培训。一是继续实施“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加快培养一批高级技能人才、企业急需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2008年末全省技能型劳动者达26.3万人,其中高级工占19.8%。二是依托技工学校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推进技能人才培养。2008年全省13所技工学校招生7720人,在校生达16540人,当期毕业3987人,就业率达98%。实施“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对全省31989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技能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70%以上。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全年共完成农牧民培训4.88万人,培训就业率达70%。四是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省各级各类职业技能鉴定人数达6.8万人,其中有5.2万人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针对青海省劳务输出工作的实际,在延长劳务输出时间,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增加劳务收入上下功夫,目前与我省建立省际劳务协作关系的省市(区)已达11个。加强了省驻外劳务工作站建设,在提供服务和维护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劳务关系。依托省内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网络系统,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和省内农牧区富余劳动力的输出需求情况,全年通过发布省内外用工信息,提供岗位4万多个。加强劳务输出经纪人队伍建设,目前全省劳务经纪人已发展到近6000人,由劳务经纪人组织输出的劳动力超过15万人。全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开展了清理拖欠工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合同签订、改善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环境,开展技能培训、参加社会保险等项工作。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就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剧的形势,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及时掌握省外务工人员返乡情况,建立每周定期情况报告制度,汇总分析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安排各级就业部门和驻省外劳务管理处(站),开展劳务输出跟踪服务,及时掌握务工人员基本情况,做好思想稳定工作。及时了解国家扩大内需支持我省的重点项目的用工需求,积极协调我省人员就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停产半停产和经营困难的企业待岗人员给予技能培训补贴。
在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青海省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覆盖范围稳步扩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在100%。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7.5万人。积极推进企业年金工作,年内有11户企业完成年金方案的报备审批工作。加强失业调控和监控,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35.4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2万人。积极争取国家财政补助资金5331万元,彻底解决了我省政策性关闭破产、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全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8月底,全省参保人数达52.58万人,参保率为70%;工伤保险全面推行,配套政策逐步健全,启动了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民间组织工伤保险,使工伤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参加工伤保险人数达34万人。生育保险试点工作在西宁市推进,参保职工达6.17万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不断加强,成立了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社会保险基金、就业资金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稳步推进,全省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7%。全省31个县区建立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完善,测算并发布了2008年工资指导线,发布了全省8个州、地(市)工资指导价位636个,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提供了薪酬参考标准;全面开展劳动用工年检,全省参加劳动用工年检单位5772户,涉及劳动者28.8万人,责令补签劳动合同1.4万人。全省各级劳动仲裁机构审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550多件,结案率达95%以上。
在复杂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2009年我省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着就业压力大、就业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健全等诸多压力和挑战。面对挑战,我省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将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认真研究劳动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牢牢把握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动权,积极应对,迎难而上,推动我省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