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引进人才智力作为新青海建设的推动力,坚持“刚柔并济、以柔为主”的方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引进我省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取得了初步成效。
不拘一格选人才
为巩固和扩大引才引智的成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我省不断深化“以政策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各项举措。一是完善引才引智政策。先后制定出台《青海省引进人才智力实施办法》、《青海省关于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依托中瑞项目拓展培训课题开展创新型人才问题研究,对引进的人才提供住房、税收、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创新引才引智方式。积极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自由流动”的人才智力引进机制,采用挂职、聘任、科技项目招标、讲学、咨询、远程会诊等多种方式引智引才,着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柔性引才新模式。三是拓宽引才引智渠道。积极融入人才区域开发合作大环境,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和对口支援,先后开辟了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辽宁等省市的人才开发合作渠道,初步构建起了开放的人才工作格局。四是搭建引才引智平台。充分发挥盐湖、有色金属、农畜产品、中藏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以开展"百名海外留学人员青海创业行"、"青海省、清华大学人才发展与科学发展论坛"等活动为载体,根据引进人才的才能、兴趣和爱好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五是改善引才引智环境。珍惜和用好引进的人才资源,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热情关心,多交任务压担子,在使用人才过程中体现其价值,帮助其成长。六是营造引才引智氛围。积极利用"大美青海"、"青洽会"、"国际藏毯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大力宣传青海的人才政策,充分表达我省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一贯态度,在全社会营造了引智引才的良好氛围。
四千多人建功高原
栽下梧桐树 引得凤来栖, 一系列引智引才措施,吸引了大批人才投身新青海建设的热潮中。 2004年至2008年底,我省先后吸引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4763人次来青服务。其中,直接调入我省或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服务协议的高层次人才达938人,中央国家机关来青挂职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136人,聘用各类境外专家1624人次,吸引留学回国人员近200人。除境外专家外,来我省服务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从学历结构看,博士98人次,硕士366人次,大学本科2675人次;从职称构成看,正高职称的53人,副高职称的108人;从服务单位的性质看,机关单位422人次,事业单位1221人次,企业单位1496人次;从分布的行业领域看,医疗卫生和教育行业约占70%,矿产和盐湖资源开发约占15%,农牧科技行业约占5%,交通、建设、水利、林业、环保、地产勘查、新能源及其他行业约占10%。
"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
通过一系列的引才引智措施,各类高层次人才自愿放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主动参与到西部开发的实践中来,为新青海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仅来青的挂职干部和"博士服务团"成员,围绕全省"十五"和"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先后撰写调研报告和专业论文70余篇,共提出合理化建议300余条,其中,200余条被采纳。
据了解,仅近5年来,我省先后以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和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式,引进545名高层次人才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诸如铜钴分离技术、从盐湖镁资源中制取高纯镁砂的产业化技术、转炉冶炼特殊钢工艺技术开发、千吨级多晶硅项目、百万吨钾肥项目冷结晶控制技术、青海省藏药炮制规范研究等一批制约青海经济发展的科技难题被逐个攻破,有效促进了我省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5年来,来青服务的高层次人才直接引进的项目资金近8000万元,建立各类项目和技术合作协议84项,先后搭建起了我省与国家有关部委、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和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对我省的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一批引进人才,以传播知识为己任,通过言传身教和引进培训资源,积极为我省各行各业培养人才。近年来,杨振宁、李昌钰、石元春、胡鞍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相继来青海讲学授课,不仅为我省柔性引才工作锦上添花,更主要的是更多的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通过他们了解了青海、熟悉了青海,省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先后特聘121名专家学者为青海科技顾问和特邀研究员。许多来青工作过的高层次人才,都以"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为服务格言,把青海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不断关注和支持着青海的发展,有力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青 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