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结合本省产业发展特点、生态战略地位、人民生活状况等具体实际,积极探索,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并在实践中加快了绿色发展的步伐。
一、基本做法:融生态建设于新的增长极
绿色发展首先是发展,但强调发展的方式是绿色的、健康的,青海省在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后,始终做到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社会发展,融经济社会发展于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省委十一届三次会议作出了“确立生态立省战略,致力于建设有利于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的决定。随后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的号召。绿色发展战略事实上就是对生态立省战略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和深化,切实使经济社会发展上水平、有后劲、可持续。其次,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经济。为适应世界发展大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更好地保护生态,开发可再生能源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我省可再生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大规模光伏发电。而位于青海的黄河上游水电基地是全国大型水电基地之一,能够保证供电的可靠性。筹建青海大规模光伏发电与水电结合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不但将推动荒漠地区的环境改善,减少地面水分的蒸发,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最后,注重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青海省的资源开采和加工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专门化分工特征和竞争优势。在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后,青海省资源深加工水平显著提高,工业生态链初步形成,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价值链得到强化,形成了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产业,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和有色金属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化工等产业有效融合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基本成型,示范带动作用已初见成效。
二、基本经验: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型
首先,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省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不但看当地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还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其次,选准战略主攻方向,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形成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低碳化、生态化的绿色产业体系,青海坚持把高原现代特色农牧业生态化、工业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品牌化作为发展的根本取向,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换升级,绿色产业已逐步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再次,及时完善体制机制保障。从制度、环境、法规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保障。研究制定了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绿色产业质量认证标准,充分发挥价格、财税、金融的杠杆作用,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促进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三、前景展望:在新起点上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一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使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施绿色发展,就经济发展而言,着力点不在盲目追求GDP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推动经济结构动态调整和持续优化,减轻我省GDP中的碳强度,有效提高碳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社会发展而言,着力点在于人们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善,在于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发展的和谐性与统筹性。二是加快绿色创新,切实提高我省资源环境绩效。绿色创新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不仅包含环境维度,还包括经济维度和社会维度,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未来的发展中,我省要继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较大提升,主要资源产出率、综合利用率、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等都实现预期控制目标,真正提高资源环境绩效。三是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繁荣市场活力。一方面,从金融和环境的关系重新审视金融,将生态观念引入金融,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改善环境的金融增长模式。另一方面,以绿色金融观念关注产业发展,依靠金融手段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的投资取向,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进而影响企业经济取向和市场行为,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和新型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作者: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在读博士孙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