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海湖是大美青海标志性作品,也是中国最美的湖泊,每位青海人都因青海湖的美丽而骄傲,但青海湖的地位,除了她无与伦比的美丽,更在于她独一无二的重要和默默奉献——大美而不言。
省委书记强卫多次强调:“保护好生态,是青海对国家、民族和未来的最大贡献。”青海湖每年约40.5亿立方米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对青海东部地区,乃至甘、宁、陕,都起着生态环境总调室的作用,成为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素有全球气候启动器和调节区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无害超净区之一。而青海湖的美和重要源于它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如果湟鱼灭绝了,青海湖就会成为一个死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为了活命对青海湖湟鱼进行了大规模、不间断的捕捞,致使青海湖湟鱼种群濒临灭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封湖育鱼开始,青海人为拯救青海湖、保护湟鱼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二十一年历程。
2010年,是第四次封湖育鱼的最后一年。今后,青海湖还需不需要继续封湖育鱼,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本报恭听你的见解和呼声,为了神奇大美青海,为湟鱼未来的命运、为保护青海湖生态和我们美丽的家园建言献策。
疯狂捕捞,湟鱼濒临灭绝
1958年前,我省没有对青海湖湟鱼资源进行开发,仅有少量的捕捞,所以储量十分丰富,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从1958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将人们推向了生死边缘,随着“猎山渔水”号令的发出,好几万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进入环湖地区日夜不停地疯狂捕鱼。人们一遍又一遍地进入湖区,一次又一次地将网投向湖区,人员的密集和工作量的密集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慷慨的青海湖向饥饿的人们张开了最无私的怀抱,那时,国营渔场每天都最大限度地完成捕捞任务。
1960年到1962年,是青海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三年,这期间也是湟鱼产量的高峰期,这三年的捕捞量分别为28523吨、25605吨、18763吨,其中日捕捞量最高达到七八十吨。据原渔场的工人回忆,1963年以前,渔场的捕鱼作业基本都是靠人工,使用的是地拖网。1963年有了机船后,作业量就更多了,每天工人们从早上4点钟一直作业到晚上12点。当时,一般40分钟就能打一网,一网能打4到8吨鱼,码头上经常堆放着10米宽,1米高,100米长的湟鱼,大概有40多吨,那是10对船一天的产量。尽管有20多辆卡车专门负责转运湟鱼,但还是经常出现车辆周转不开的情况,加上当时根本不具备冷藏能力,所以经常有大量的湟鱼因没有及时运走而腐烂掉,浪费非常严重。
不间断的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到了90年代的时候,上级给渔场下达的产量就没法完成了。渔场工人已经无数次面对着收空网的失望和湟鱼越来越小的现实。到了1996年,渔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2000年,渔场宣告停产。这时,湟鱼资源量仅剩数千吨,是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
偷捕者用简陋的筏子上湖捕鱼。
湟鱼锐减,青海湖生态面临崩溃
湟鱼资源量的锐减直接威胁着青海湖水体生态、草原生态和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在湟鱼濒临灭绝的同时,青海湖也面临存亡危机!
195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是青海湖流域人类生产最频繁,也是人类向青海湖索取最多的时间,开荒种田、滥砍滥伐、滥捕滥捞等原因致使青海湖生态急剧恶化,期间湖畔的草场减少了62万亩,退化草场110多万亩!过度开发致使环湖地区风沙日趋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沙丘和风沙土地面积达到了756平方公里!土地植被破坏后,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流水量大量减少,致使青海湖流域内108多条入湖河流逐渐干枯,到最后只剩下六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湟鱼产卵场地大面积缩减,生存环境岌岌可危,资源量一降再降!青海湖鸟岛成了半岛,鸟类数量不断减少,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景观面临存亡危机。
罗布泊!罗布泊!所有深爱着青海湖的人都想努力将这几个字从脑子里甩掉。所有有良知的青海人都背负着沉重的生态债。青海湖生态面临崩溃,湟鱼面临灭绝!拯救青海湖,拯救湟鱼迫在眉睫!
渔政人员在挽救湟鱼。
封湖育鱼,拯救湟鱼于生死边缘
1982年,青海湖首次施行禁渔期,当年11月,青海省政府第一次召开渔政工作会议,决定首次对青海湖施行为期3年的封湖育鱼,以便给湟鱼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当时,封湖育鱼工作要求禁止冬季在青海湖进行冰鱼生产,严禁在禁渔区、禁渔期从事捕捞活动。1986年到1989年,省政府第二次决定对青海湖施行封湖育鱼。从1994年11月到2000年12月对青海湖又施行了第三次封湖育鱼。当时,除允许青海湖渔场在规定的时间、水域、网目内每年捕捞700吨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青海湖及其附属水系从事捕鱼活动。
八九十年代的三次封湖育鱼时间长达13年,加上一些保护措施的不断落实,有效遏制了不法分子对湟鱼的偷捕滥捞行为,对保护湟鱼资源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不顾三令五申,非法捕捞、加工、运销湟鱼的活动仍然非常猖獗,湟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同时,由于湟鱼主要产卵场地环境的严重恶化和青海湖水体不断恶化,湟鱼资源量恢复十分缓慢,湟鱼产卵鱼群低龄化、小型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据监测,1999年的湟鱼平均体重为183克,只比1994年增加了62克。而且,湟鱼生存环境继续恶化,因河水断流等原因造成的大量死鱼现象时有发生。直到2002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达到了2592吨的最低临界线,衰减速度令人震惊,青海湖湟鱼濒临灭绝!
2001年1月1日,省政府再发出了为期10年的第四次封湖育鱼通告,此次封湖育鱼不但要求实现零捕捞,而且要求加大对湟鱼偷捕、贩运、加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青海湖及湟鱼的命运引起了国家有关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1年4月20日,温家宝作出了“青海湖的综合治理应该提上议程”的重要批示,农业部也派专家组赴青海湖进行考察。从此以后,保护湟鱼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令人欣慰,湟鱼资源量8年增长10倍
在加大封湖育鱼给湟鱼以充分休养生息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加大了湟鱼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的建设、人工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的投入,以及对青海湖水资源的监测力度,使湟鱼资源量出现了逐年上升的喜人变化。
湟鱼主要的产卵地黑马河、布哈河、沙柳河等河流都已开通了过鱼通道,在刚察县建立了人工放流站以及人工孵化基地,从2002年至今已投放湟鱼鱼苗4800万尾,同时根据各产卵场湟鱼的不同特性,青海湖裸鲤救助中心还建立了青海湖湟鱼技术网络平台。
实践证明,随着省政府四次封湖育鱼以及在湟鱼科研、人工孵化、增殖放流等方面的不断投入,湟鱼资源量从2000年监测以来开始出现了逐年回升的喜人势头。据监测数据显示,湟鱼资源量已从2001年的2000多吨上升为2008年的2.43万吨,8年时间增长了近10倍,且湟鱼平均个体重达到了232.1克,说明数十年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成效。
未来,封与不封谈谈你的看法
青海湖和湟鱼未来的命运牵动着很多人的心,近日,记者走访了许多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发现社会各界对是否继续封湖育鱼以及对湟鱼的未来都有很多想法,而且很多想法具有一定的建设性,为了进一步宣传大美青海、呼吁和宣传人们保护青海湖生态,本报从即日起向读者征集关于是否继续封湖育鱼的意见和建议,希望读者朋友通过来稿、短信、电话交流等形式说出你的看法,提出你的宝贵意见,或说出你对湟鱼和青海湖的美好寄语。
下期话题:湟鱼灭绝,青海湖变成死湖。读者参与方式,电子邮箱:gwr945@163.com,联系电话:8218137 13519763817。 (作者: 葛文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