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全新改版 服务电话:0971-6164238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中小企业青海网 >> 新闻中心 >> 青海新闻 >> 正文
 
大美青海的奋进乐章 —— 写在2011青洽会开幕之际
【字体: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09日 双击滚屏
    这就是大美青海。

  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高寒之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我国三大江河——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每年向下游供水700多亿立方米,滋润着全国近一半的地区,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态屏障……

  土地面积72万平方公里,人口562万,矿产资源129种,其中37种列全国前十位、十种居全国首位。面积大省,人口小省,资源富省,经济穷省,是青海在全国的定位……

  横跨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一半。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特征及难题集于一身……

  “五个”特别精神、“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在各族群众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十一五”期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走在了西部乃至全国前列,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基础设施建设最明显、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

  站在“十二五”新起点上的青海,面临着既要保护生态、承担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又要实现自身跨越发展、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双重压力,青海将如何面对?

  省委书记强卫说:“青海目前最大的省情是发展不够,最紧迫的任务是要加快发展。而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彻底从资源的低层次开发转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最现实的路径是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实现生态有效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从不考核三江源地区的GDP指标到生态立省战略的逐步实施——

  青海的发展观念在变

  青海,这块被称之为“众山之宗、千湖之地、江河之源”的土地,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具有“全球气候形成启动器”之称。整个黄河流域水量的49%、澜沧江水量的16%均源于青海,长江在青海境内的产水量达180亿立方米,支撑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因此,青海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全国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但是,从现实看,青海与全国特别是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去年全省GDP总量只相当于与发达省份杭州市萧山区GDP总量。《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省委书记强卫时这样写到:“要GDP还是要绿色、要眼前利益还是要长远的环境生态?如果这是一道公务员的考试题目,相信很多人可以轻易答出。但如果向一个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省委书记提问,他的回答则需要更多的魄力和胆识。”

  强卫坚定地回答:“青海要把保护生态作为我们的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宁可牺牲GDP,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

  在此思想指导下,2006年省政府决定:“今后在面积达34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地区,禁止矿产资源开发,不提工业化口号,不考核GDP指标。”

  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生态立省战略”。 “生态立省战略”的核心,是把生态优先、循环经济、扶贫富民等理念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把保护作为前提,最终建成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社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生态立省战略”的逐步实施,青海陆续启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长江黄河源区水土保持、沙化土地治理、西宁南北山绿化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 退耕造林种草29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67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02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8年前的3.1%提高到5.3%。根据国家和省生态环境监测和成效评估,上述项目实施以来,水环境、草地生态、湖泊生态、森林生态明显改善,长江、黄河、澜沧江来水量由2006年的414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727亿立方米,年均增加75.7亿立方米。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80%,湖泊面积增加254平方公里,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恢复,生态稳定性正在形成,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显著增强,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国务院有关专家说,这是青海最大的效益。在青海的领导层看来,生态立省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2008年开始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工程,就是绿色健康发展的一个创举。

  10年前,由于超载放牧和环境影响,青海5亿亩可利用草原每年以十万亩的速度退化。座落在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每年草场平均沙化达一万亩以上。以至有关人士夜不能寐,大声疾呼:20年后,牛羊吃什么?

  严峻的形势促使青海牧区发展方式寻求转变。从2008年开始,青海先后在6个牧业州的7个村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2010年在30个村开展了示范村试点并启动300个村的合作社组建工作,上万户牧民以草场、牲畜、饲草料地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生态牧业合作社,以保护生态、科学使用草场为前提,逐步向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方向转变。海北州祁连县野牛沟乡通过成立牧民合作社事务所,采取统一作价入股标准,统一制定生产经营计划,由各互助组组织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一级管理、二级核算"的方式,有效推进了草地畜牧业集约经营。被称之为"梅陇模式"的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生态牧业合作社,48户牧民共入股草场11.03万亩,入股牲畜11438头(只),通过股份制经营和科学合理放牧,使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产草量开始恢复性增长,承载力大幅提升。经测定,2010年理论载蓄量比2008年增加3293个羊单位,牧民人均纯收入9729元,比2009年增加了2071元,较好地实现了草场生态保护和牧民收入增加的双赢。

  2011年3月25日,全省生态畜牧业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在去年启动300个合作社的基础上,今年青海继续启动300个村的生态牧业合作社的组建工作,稳步扎实推动生态畜牧业建设。

  由粗放型资源低级开发到循环经济全面启动--

  青海的发展方式在变

  先看一组镜头--

  上世纪90年代,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采挖氯化镁最多时达一万多人,其操作过程就像农民翻地一样简单,用铁锨揭开盐盖,将下面的卤水挖出来放到地面晒干,便成了产品,一个强劳力一天可以挖10多吨,但一吨的价格只有70元左右,减去运费,一吨的利润不到10元钱。

  人口占全省的54%、经济总量占全省63%的湟水河流域,10多年前从源头湟源县到河尾的民和县,近200公里的河岸两侧,70多家小硅铁厂相继而生。一时间,部分河水变黑,污染严重,小硅铁厂相对集中的民和县时不时被黑烟笼罩见不着太阳。

  全国第二大有色金属基地锡铁山铅锌矿,由于多年开采,废渣和尾矿堆积成山,成了矿领导最头疼的事,他们放出话去:谁能把这些废料拉走,运费我们出都行。

  再看一组镜头--

  到去年底,察尔汗盐湖优质钾肥生产能力已达400多万吨,产量和市场均占全国的95%,价格每吨2700元左右,中信国安公司利用高科技从盐湖中提取的碳酸锂,去年生产4700吨,每吨价格3.5万元以上,是当年氯化镁价格的350多倍。

  "十一五"期间,青海共关停并转小硅铁、小水泥、小铝厂63家,淘汰落后产能16.5万吨。扶持环境达标、上规模、上档次的高耗能企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以硅铁为例,青海物通集团生产的高纯硅铁、特高纯硅铁在产品、技术、成本、质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烟气余热发电,粉尘回收外销,废水循环利用,企业负责人自豪地说:我们是世界同行业中清洁化生产最好的工厂。

  当年让锡铁山矿务局领导最头痛的废渣尾矿,经过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回收利用,已成为盐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产业链条中的重要原料。锡铁山人说,没想到,这些废料现在都变成宝了。

  两组镜头的反差,记录着青海发展方式转变的深深印记。

  "十一五"期间,青海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工业结构的谋篇布局中,做成了两件大事,一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立,二是对西宁地区各工业园区进行有效整合。

  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多种矿产资源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盆地内盐湖、煤炭、有色金属、铁矿石、石油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储量大、类型全、品位高且组合好。以前,资源开发不仅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而且呈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各自为阵"的状况。2005年,省政府提出柴达木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的发展思路。5月初,温家宝总理在青海调研时,又在柴达木发展思路上加上了"永续发展"四个字。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国家十三个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0年3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个全国面积最大、唯一布局在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青藏高原上的区域性试验区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凸显。

  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围绕优势资源,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盐湖资源综合利用、纯碱、碳酸锂、甲醇及铁矿采选、煤炭开发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冶金和有色金属、特色生物、新能源六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开始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初见成效。格尔木、德令哈、东部、西部工业园加快建设,基础条件日趋完善,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一区多园"的产业布局正在加快形成。在油气勘探开发和加工,盐湖提钾、提锂、提硼、提镁,有色金属采选及废矿利用等方面攻克136项重大技术难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力度持续加大,先后引进了中国盐业、中农集团、宜化集团、中航集团等一批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实力的大企业,试验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合尤为显著。本世纪初,西宁地区甘河工业园区、生物科技园区、西宁技术开发区相继建立。由于体制不顺和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晰,导致各园区各定各的目标、各搞各的建设、各上各的项目,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园区自身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的整合资源,形成开发建设合力,2006年8月,省上果断决策,按"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对西宁地区的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开发区确立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水平建设的工作思路,首先对各园区产业进行了明确定位,确立把东川工业园打造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基地,把甘河工业园打造成有色金属加工和化工基地,把生物园区打造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08年,又规划建设了以藏毯、绒纺为主导产业的南川工业园,使各园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关联互补、资源共享、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较好的实现了从大整合到大跨跃的历史性飞跃: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是整合前的9.7倍,技工贸收入是整合前的8.1倍,一般预算收入是整合前的1.2倍,安置就业人员5.7万人,是整合前的2倍。

  省内经济界有关专家认为:柴达木经济循环试验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资源,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技术,集中了全省90%以上的发展资金,像一只大鸟的两只翅膀,带动着青海经济的快速腾飞。

  青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另一个亮点,是利用青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过去基本处于空白的新能源、新材料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

  青海太阳能资源属全国第二能高值区,年接受太阳能折合标煤1623亿吨,风能储量占全国的9.4%,年风能资源理论值折合标煤7800万吨,水电理论输出蕴藏量2160万千瓦,锂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83%,具有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独特优势。到去年末,青海水电资源发电量以达到400多亿千瓦,成为全国电力最富有、电价最低的省份。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特别是太阳能、风能、锂电池三个方面进展较快。目前,已经建成和在建一批新材料生产企业,进一步扩大多晶硅、单晶硅及其切片生产能力,着手发展太阳能硅电池片、太阳能硅电池组件等新材料产业。福建钧石能源公司10兆瓦太阳能电站、无锡尚德公司500千瓦太阳能电站,国投华靖电力控股有限公司20兆瓦太阳能电站和国电龙源电力集团公司20兆瓦太阳能电站等19个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开工建设。新材料产业已取得了盐湖提锂的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已建成的硫酸锂产能达2.3万吨,年内在建的硫酸锂产能达1.7万吨。同时围绕硫酸锂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材料产业正开展前期研发和项目建设论证工作。金属镁、甲醇、煤化工产业、新型化工产业基础已基本形成,铜箔、铝箔、多晶硅、碳酸锶、硫酸锂等项目已经或即将形成生产能力。

  从绿色产品到特色品牌的过渡--

  青海的发展思路在变

  不少国内外游客在青海转了一圈后,总是发出这样的感慨:你们青海的好东西真多,但名气不大,牌子不响。

  此话真是一语中的。的确,青海位于世界屋脊,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誉为世界四大纯净区之一。雪山、草原、戈壁、湖泊、沙漠、湿地、森林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生态环境。因此,天然、纯净、无污染是绿色产品青海的代名词。人无我有的独一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人少我多的稀缺性是青海特色产品的金名片。

  按理说,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青海发展绿色产品的最大优势。但是,这种优势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形不成具有青海特色的大品牌。

  青海的蚕豆以籽粒饱满、质佳色亮、无斑、无虫蛀而被国际上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蚕豆。但是,这个好产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2009年,每斤收购价仅有1.5元,农民因卖不上好价钱而不愿意种。

  青海有牦牛和藏羊2000多万头(只),其数量居世界之首,这些牛羊生长在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按藏族群众的话来说,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矿泉水,是绝对的绿色食品,但牦牛肉在市场上的价格与澳大利亚人工饲养的牛肉相比,相差3到4倍。

  柴达木枸杞生长在半荒漠地带,由于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其营养成分在枸杞中被列为上品,但牌子打不出去。其他省份来青海收购后贴上自己的标签……

  好东西没有俏市场,好品质卖不上好价钱的事实,使青海人逐渐感悟到,封闭不行,保守不行,不搞品牌不行。

  2006年,省政府推出品牌强省战略,一方面采取措施,宣传造势。近年来,在北京、上海、香港、成都等地进行品牌推介会、青海商品大集的基础上,利用青海绿色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藏毯节、国际清真食品节等平台,推介青海的产品,使青海产品逐步为外界所认识。另一方面,科学谋划,精心运作,培育品牌。省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品牌发展。从2008年起,对荣获国家、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予以重奖,使青海的特色品牌日益崛起。

  青海纯净、天然、无污染经济动植物为原料的"绿色健康食品"成为青海品牌建设的先行者。以"金诃"、"晶珠"、"三江源"为代表的青海藏药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独占鳌头;"藏羊"牌藏毯年销售额达2000万美元以上,成为中国手工藏毯业名副其实的领头羊;以"可可西里"、"绿草源"、"青海湖"、"青海青"、"天露"等品牌为代表的冬虫夏草、人参果、枸杞、沙棘产品、牛羊肉、乳制品等在国内外市场越来越显示出青海的魅力。

  国家有关部委领导认为,青海抓绿色、抓特色、抓品牌,是抓住了青海转变发展方式的"魂"。

  应该说,青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十二五"期间,青海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翻一翻以上,实现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六个方面走在西部省区前面。

  去年12月24日,在省委第十一届九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强卫说:"十二五期间,青海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势头强劲,青海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差距仍在拉大,我们务必要增强忧患意识,解放思想,主动作为,迎难而上,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

  这是青海各族群众的雄心壮志;这是青海科学发展的进军鼓点。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十二五",青海春色更浓。(作者:刘建民)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来源:青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
上一篇: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组织民和大庄村“两委”班子参观设施农业和城市建设
下一篇:从今年起,新农合年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
点击排行
[重要通知]关于2010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12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11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政策法规]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
[农村信用合作社]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简介
[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及申请贷款所需资料
[政策法规]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简介
[管理咨询]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银行]金融服务产品介绍――存款
[重要通知]关于确定2011年青海省中小企业重点工业
[重要通知]省政府发布《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
最新更新
[青海新闻]国家银河培训青海省2012年中小微企业经
[重要通知]第一批青海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单位名单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13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财经新闻]“双百”行动助力经济发展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2012
[青海新闻]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2012年青海省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2012
[青海新闻]国家银河培训青海省2012年中小微企业生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2012年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股权融资
[政策法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
[中小局动态]我省组团参加第九届中小企业博览会
[重要通知]“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果洛州中
[时政要闻]“方力钧文献展:走进青海民族大学”活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建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网警110 12321垃圾信息中心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
主管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承办单位:西宁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青ICP备05000331号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信息网
©2008 www.smeq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