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3月20日电(记者何伟)经过两年调查,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境内发现了一批墙体、烽火台等长城遗存,基本摸清该省境内长城资源的“家底”。最近,这项工作经专家组验收合格,青海省成为全国第3个通过长城资源调查资料国家验收的省区。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任晓燕介绍说,青海省境内的长城以前鲜为人知。2007年进行的长城资源调查表明,该省境内明长城遗址总长约360公里,青海省因此被纳入中国长城保护工程,相关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随之展开。
青海省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工作自2009年启动,涉及除玉树、果洛这两个州之外的其他地区共24个县(市)。“历经两年来的工作,我们详查了青海省境内长城资源状况,发现了一批墙体、烽火台、关堡等长城遗存。据统计,共发现墙体1段,烽火台51座,关堡158座。”任晓燕说。
其中总长480余米的墙体,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城关镇光华村东约1.5公里处的湟水谷地内,遗址保存相对完整。从所处位置及作用看,考古专家初步断定其为唐代长城。
考古人员发现,新发现的长城遗址始建于秦汉时期,完成于清代晚期,历经岁月磨砺和人为侵袭,部分遗址损毁较严重。
任晓燕告诉记者,截至目前,青海省境内长城资源“家底”已基本摸清,为研究长城遗存的多样性增添了新内容,亦为长城资源的切实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据了解,青海省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中,还一并发现采集灰陶残片等文物10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