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省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由1999年的55%提高到92.09%,居民户碘盐覆盖率达到95.56%,人群碘营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缺碘引发孕妇流产、早产、死产和地方性甲状腺肿情况得到有效控制,近十几年来未发现新的克汀病人,经综合评价我省已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危害的目标。这是记者5月15日在西宁举行的全国第十八届消除碘缺乏病宣传日活动上了解到的。
碘缺乏病是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地方病,在我省流行十分广泛,其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最大的危害是导致胎儿、婴幼儿大脑发育障碍,造成儿童先天智力残疾,同时也是造成我省病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民族人口整体素质提高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在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部门、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全省各级地方病防治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我省碘缺乏病防治调查和防治工作在经历了确定病区、调查病情,掌握流行范围和强度等基础性工作,逐步建立了省、州、县专业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和必需的设备物资,建立健全持续消除碘缺乏病长效工作机制;强化了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防治与科研相结合,积极探索有效防治策略、措施和办法;将重点工作放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实施重点干预,狠抓以全民食用碘盐为主、认真开展碘盐与碘缺乏病监测,在碘盐生产、流通、销售和监管等环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定,建立碘盐供应网络、打击非碘盐贩销,确保合格碘盐供应,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补碘工作等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我省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活动当日,省卫生厅还将价值30万元的碘盐发往全省六州一地一市,送往贫困群众手中。 (作者: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