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宁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了增长速度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后劲增强、民生明显改善的良好态势,多项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推进“四个发展”进程中取得了突出成效。
一年来,西宁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巩固和增强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全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1.8亿元、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3亿元、增长29.15%,保持了对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73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50元、增长16%,城乡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0亿元、增长16.28%,城乡市场日趋繁荣。
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了特色产业增加总量和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相协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4:51.6:45;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为目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措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发挥开发区引领作用,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认真落实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和调控,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全年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75亿元,增长23%;积极扩大“中国夏都”品牌效应,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坚持以高标准规划促进城市高水平建设为出发点,学习借鉴发达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经验,加快实施“扩市提位”战略,启动《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有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完善重点项目和片区开发的修建性详规,为打造城市特色和品位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加快海湖新区开发建设,青海科技馆、青海大剧院、地下人防停车场等公建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基本完成,一批高端住宅小区项目正在抓紧实施,“新城区、新西宁”的生态、宜居形象初步显现。加快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建设,房地产开发规模达到1196万平方米,一大批住宅小区陆续建成,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
立足“小财政”支撑“大民生”,办了一批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好事、实事,全面兑现了西宁市委、市政府年初承诺的10大类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10大类48项新农村建设办实事工程。开工建设廉租房18426套、经济适用房1408套等;同时,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救助体系,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7.4万城市低保和9.2万农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72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项目,惠及8.04万人;加快解决农村群众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
(作者:韩易桦 晓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