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青海黄河流域鱼类资源本底调查暨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科学考察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源头拉开帷幕。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果洛州渔政管理站、玛多县农牧和林业科技局相关领导,以及考察团科技人员参加了启动仪式。
青海黄河流域鱼类资源本底调查是在农业部黄河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对黄河全流域开展的鱼类资源本底调查。在为期10天的本底调查中,科技人员主要对黄河上游扎陵湖、鄂陵湖、星宿海、黑海等湖泊,以及玛多至积石峡干流和重要支流水域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鱼类“三场”(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情况以及资源状况展开调查,并实地了解水文、气候、植被等对当地鱼类的影响,对渔业资源量进行评价和鱼类生物学特性具体分析后,进一步掌握黄河上游鱼类资源基础科研数据,为渔业管理、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实现黄河流域渔业生态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其干流在青海境内长1600多公里,占全长的31%、全流域水量的49%,具有重要的水域生态地位,也孕育了适应高原特殊自然环境的水生生物物种。目前,黄河上游青海境内分布有已知的22种土著鱼类,多数种类为我国特有的高原珍稀物种,这些鱼类对维系青藏高原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持高原生态平衡具有很高的经济、生态、人文、科研等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展过黄河渔业资源调查,之后的20多年,未曾作过系统性的调查。(作者:申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