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我省代表团继续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按照大会安排,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青海厅向中外记者开放,吸引了海内外近30家媒体旁听。省长骆惠宁现场回答了境内外媒体记者的提问。
美联社记者:请问省长,近年中国西藏、新疆发生了暴力犯罪事件。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青海,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骆惠宁:长期以来,青海注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近几年来,我们着力推进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和社会公共服务,着力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着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每年春节,我们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万名干部下乡,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因为经济利益等原因而引发的矛盾纠纷会不断出现,我们注意把这些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期,不使它变为影响一个地区稳定的大问题。
在这里,我还想告诉大家,近年来,在抵御境内外分裂势力破坏活动的过程中,青海各族人民群众表现出很强的祖国观念、法制观念、公民观念。应该说,青海藏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是稳定的,是比较和谐的。众所周知,青海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心向稳,人心思富。这是防止青海发生影响稳定大事的铜墙铁壁。
《香港文汇报》记者:中央提出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青海如何计划和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另外,在与香港的合作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安排?青海如何结合中央政策来推动绿色发展?
骆惠宁: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发达地区和青海近年来发展变化的实践都充分证明,要加快发展就必须以开放促开发,而招商引资恰恰是两者的有效结合点。青海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加强和优化招商引资。今年,我们已经规划,围绕绿色发展,推出投资总额约1400亿元的招商项目,涉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和循环经济等。这批项目有比较优势,市场前景预测也都比较好。
为了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今年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一个就是我们决定实行省领导领衔重大招商项目,省政府正副省长和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有关副主任、副主席都负责若干项目,具体抓、带头抓。再一个就是,我们建立了省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我担任召集人,对全省招商引资工作规划、重大项目和重要活动进行统筹协调,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和效率。我们决心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10年规划,以及国家正在实施的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在青海进一步营造重商、招商、富商的良好氛围,推进青海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青海与香港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前年我们在香港组织了"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年,我们推出的招商项目,又为香港的工商界提供了新的合作和发展的机遇。今年我们会组织一些专业的招商团组到香港去,有针对性地招商。也请你给香港的工商界朋友带个信,我们诚挚地欢迎他们来青海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关于绿色发展问题。大家知道,青海生态地位非常重要,但经济社会发展又明显滞后。既要青山绿水、保护生态,又要金山银山、跨越发展,两方面的任务都很重。这就要求我们从青海的实际出发,不断地探索符合青海实际、体现发展潮流的路子。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这是青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和价值取向。青海实施绿色发展,要做的事情很多。今年我们要着力打好"三张牌",组织好一场"攻坚战"。"三张牌"就是我们有三个国家级的品牌:一个是国家级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品牌,一个是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品牌,一个是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品牌。我们今年要把这"三张牌"打响,对全省的绿色发展发挥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组织一场攻坚战,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今年,我们将下决心淘汰铁合金、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280万吨,此举将影响青海GDP约两个百分点。即便如此,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要下决心做好这件事。
新华社记者:青海去年发现了可燃冰,今年有什么打算?可燃冰的开发对于青海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骆惠宁:去年青海勘探发现了可燃冰,国土资源部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前夕对外宣布了这一重大发现。无疑,这是令国人感到格外兴奋的一大喜讯。可燃冰是世界未来战略性能源。科学家们预言,可燃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将会极大地影响人类发展的进程和方式。目前,世界上发现可燃冰的国家屈指可数。总体上讲,可燃冰的开发和利用还要有一个过程,主要是相关的开发利用技术没有完全解决。
自发现可燃冰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今年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加大勘探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同步开展利用的科研工作。为此,我们有一个考虑,要与引进有实力和优势大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以加快勘探、科研以及下一步开发利用的进程。毫无疑问,可燃冰的发现,进一步增强了青海作为国家资源能源开发战略要地的地位。今天上午,有记者问我,预计多长时间能够实现对可燃冰的利用?我说,这就要看我们勘探和科研的进度和结果,还要看国家对战略性能源的规划和政策。虽然具体时间不好讲,但我想,在尊重科学的前提下,我们应尽可能地加快勘探开发和利用的进程。
《中国日报》记者:青海三江源不仅是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而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请问省长,今后在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中,有哪些难点需要突破?
骆惠宁:保护好三江源头的生态环境,是我们向国家肩负的历史责任。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今年,我们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了12亿元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项目,约为前5年年均投资的3倍。在组织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感到有两个方面的难点问题需要重点突破:一是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上亟待突破。我们考虑要在中央政府和中央财政主导的同时,主动探索地方政府有所作为、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路子,争取在建立生态补偿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目前,我们正着手筹建中国三江源生态基金会。二是在进一步"稳人"和"减畜"上寻求突破。发展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切实减少草原载畜量,是生态工程实施的两大要害问题。今年我们要加大培训力度,大力推动生态移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同时,探索组织生态移民参与草原保护和相关生态工程建设,拓宽生态移民的增收渠道,实现稳定就业。在减畜问题上,必须切实改变传统数量型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走质量效益型路子。
今年将推广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加快草场经营权流转、建立牧民合作组织、实行以草定畜、改良品种、发展幼畜等措施,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形成保护生态与牧民增收双赢的格局。 (作者: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