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西宁市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业收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以来,组织实施农业综合开项目181个,其中:大通县31个,湟中县36个,湟源县24个,城北区9个,城西区11个,城东区5个,市本级65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9823.76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资金44826.94万元,市、区(县)配套资金2702.26万元,自筹33124.06万元,银行贷款19170.5万元。
产业化经营项目 扶持龙头企业蓬勃发展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113个,其中:种植基地项目4个,养殖基地项目20个,加工项目25个,储藏保鲜项目7个,贷款贴息项目46个,投资参股项目2个,部门项目9个。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而且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持续稳定的渠道。不仅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和“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农民发展高效种植、养殖业生产,而且通过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对50多户以乳制品、牛羊肉、油菜籽、马铃薯、蚕豆、蔬菜、沙棘、牛羊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带动功能强的龙头企业扶持和优势品牌的开发,全市建成特色种养基地70多处,形成8大绿色品牌农产品产业化新格局。不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全市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土地治理项目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69个,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6个,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个,中低产田改造项目31个,统筹试点项目3个,科技推广项目14个,小流域治理项目14个。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一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灌排能力提高,制约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基本消除,灌溉保证率达到75%以上;同时也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了基本条件。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经综合治理后,项目区已构建成各具特色的农用地块,为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基础。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据统计项目区年均新增粮食产量210万公斤,油料64万公斤,蔬菜241万公斤。三是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泵站及渠系建设改造后,极大地改善了农业、林业生产条件,节约了灌溉成本。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种植经济作物面积扩大,通过推广设施栽培、反季节栽培技术,与种植粮食作物比较,效益显著提高。据统计土地治理项目区受益农民年均新增总收450多万元,人均增收100多元。四是树立了新的观念,农业综合开发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更重要的是开发使广大农民改变了旧的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了新观念、新意识,增强了市场、科技观念,形成新的价值、效益观念和环境保护观念。这些变化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作者:李全德 张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