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华
“十一五”期间,青海积极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5年来,青海高原旅游名省建设迈开坚实步伐,“大美青海”旅游品牌逐步崛起。
青海省旅游局局长吴大伟说,过去的5年是青海旅游业发展基础更为夯实、发展速度最快的5年,是积极应对多重影响、抓住重大机遇的5年,是青海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的5年。青海旅游业正呈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五年励精图治,交出满意答卷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连续召开3次旅游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专门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助推旅游业发展。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成立了青海湖和坎布拉保护利用管理局,设立了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和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针对青海旅游业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在2008年高起点构建起全省旅游规划体系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将2009年确定为全省旅游项目建设年,2010年确定为“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大美青海形象品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三位一体全省旅游建设年,着力加快旅游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打造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努力增加旅游有效供给。
5年的励精图治,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十一五”期间,预计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54万人次,是“十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4%;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6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9倍,年均增长22.5%。与此同时,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十一五”末,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约5.66万人,间接从业约28万人,从业总人数为33.66万人。
对于“十一五”期间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国旅游研究院副院长石培华说:“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青海旅游业在西部乃至全国有了较大的影响,基础设施、市场推广、服务质量、人才培训等各个层面的供给能力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在全国叫响、直线上升,高原旅游名省建设取得很好的成效。今后,通过高原旅游名省战略的进一步实施,青海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原特色旅游目的地。”
发挥比较优势,走出发展新路
青海作为全国旅游资源大省,如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动新青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从西部乃至全国旅游业竞相发展的格局中凸显青海特点,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之路成为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旅游人的使命和课题。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明确指出:“当前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对青海的旅游需求不足和我省满足旅游需求的供给不足,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扩大市场对青海的旅游需求,增加满足旅游需求的供给能力。”“要发扬真干、实干、苦干精神,不断总结经验,深入实践,探索出具有青海特点的旅游发展模式。”
青海省省长骆惠宁说:“大力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重点加强景区道路、公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的洽谈与建设步伐,深度开发生态旅游、健康旅游、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发展城镇周边“农家乐”休闲游,培育中高端旅游,增加旅游资源供给,推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区域旅游一体化,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抓旅游、提思路、促发展,树立了全省发展旅游业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旅游行业的干劲。思路在集成,观念在革新,方式在创新,旅游业发展在着力推进。
——坚持高起点规划。“十一五”期间,编制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规划》、《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丝绸之路旅游区总体规划》、《黄河上游水电明珠游览带总体规划》、《青海省玉树州灾后旅游恢复项目建设方案》、《贵德—坎布拉水上旅游项目规划》、《青海省公路交通干线旅游厕所布局规划》等71个区域和重点景区规划。在全国率先推出第一部省级自驾车规划——《青海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由英国阿特金斯公司编制的《贵德城乡旅游发展建设规划》,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与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在全国旅游规划中也是新的创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青海湖景区旅游整体策划》,对青海湖景区如何在综合开发中保护利用、打造出旅游品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等方面作了创新,实现近期景区规划和实施建设同步推动。
——坚持高层次招商、高水平建设。加大旅游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坚持政策引导和基金扶持相结合的方针,鼓励支持民营等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旅游开发,将旅游投资建设转变为政府、社会共同投资开发的局面。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完成建设投资金额72.82亿元,全省新建成原子城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高原明珠、湟源丹噶尔古城、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等一批旅游项目。
——坚持实施“大美青海”旅游品牌战略。通过环湖赛、民族文化旅游节、青洽会等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重大节事活动,加大国内外重点旅游市场宣传促销,成功塑造了“大美青海”的旅游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了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应对多重影响,积极迎接挑战
旅游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相对脆弱的产业。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玉树地震等多重影响,青海旅游业经受住了严峻挑战,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2008年3月,在静谧的香江河畔、美丽的维多利亚港湾,“大美青海”香港行活动及旅游产品推介会举行,由此拉开了“大美青海”系列行的宣传大幕。
2009年3月,30秒的“大美青海”旅游宣传片同时覆盖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播出654次;3月1日至4月30日,在北京天安门、前门、北京站、王府井等15个客流量较大的地铁站投放120幅大型灯箱广告,全天候向民众展现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7月20日至9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大美青海”旅游形象宣传广告,每天8次,每次20秒……大规模、高密度的宣传有效地展示了“大美青海”的震撼力和冲击力。
2009年10月,省委书记强卫率团在日本和新加坡分别举行“大美青海”旅游经贸推介会,全力推介“大美青海”旅游产品和线路,有力提高了“大美青海”知名度和影响力。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使全省旅游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扶持旅游企业渡过难关,青海省旅游局暂退旅行社质量保证金1740万元,有力地缓解了企业资金困难。同时,减免旅游企业参加旅交会展台费,补助优秀旅游企业对外促销费用,对旅行社组织较大规模的旅游团队或旅行商给予补贴,加大对组织来青自驾车、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的省内外旅游企业奖励力度。
2010年5月,在“4·14”玉树地震仅仅过去一个月后,“今天的青海依然美丽,明天的玉树更加美丽”——这个具有强烈带动力的口号,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性新闻媒体,向外界传递着青海旅游的真实信息,消除国内外游客的疑虑,提振旅游市场。
6月19日,由国内外60名游客组成的高端旅游团抵达玉树巴塘机场,震后玉树首个国际旅游团开始了为期3天的玉树旅游、考察行程。由此,玉树旅游业正式开放接待组团游客,玉树旅游市场全面启动恢复。
7月9日,青海省旅游局在北京举办“玉树不倒、青海长青”大美青海感恩首都旅游推介活动,面向中央及国内大型旅游企业和首都百余家旅行社,重点推介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在首都旅游业界再次引起了较强的反响。
7月19日,省旅游局召开全省旅游系统创先争优暨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活动誓师大会,明确提出通过创先争优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塑造青海旅游服务新形象,推进高原旅游名省建设。
9月27日,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现场观摩会在贵德召开。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骆惠宁对旅游项目建设作了重要部署并提出具体要求……
通过各项举措的有力实施,全省旅游市场开始回暖,并逐步上扬,呈现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对此,青藏国际旅行社董事长窦洛深有感触。他说,“十一五”期间,青藏铁路开通、“大美青海”品牌的推广使旅行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青藏国旅年接待境外自联客4000人次,营业额3400万元。
历经多重考验,青海旅游业风险应对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优势正在凸显,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大美青海”旅游业已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