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柴达木,仿佛走进了一个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场: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包括冷湖、茫崖)、乌兰(包括都兰、天峻)四个工业园区的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化工、新能源、生物及农副产品等上百家大中型企业或生产、或在建,相互交织、竞相争先,给人一种“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奋进气势。
走进柴达木,仿佛走进了一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天地:矿产资源开发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单一品种到多个品种、由产业链条延伸到不同产业之间的连接起步,由工业循环到农牧业循环的渗透,为以后的产业链大延伸、产品的大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谋划着合理的产业布局、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走进柴达木,仿佛聆听一首气势磅礴而又委婉抒情的交响乐章:各族柴达木儿女正以争创一流的“海西速度”为主旋律,演奏着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时代之歌。
规划先行创造一种全新的思维
在一个资源富集、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着力点应放在哪里?省政协副主席、海西州委书记罗朝阳说:“要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实现新的突破,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确定新的发展方向。”
柴达木人通过走出去借鉴学习,请进来诊断分析,沉下去调查研究,坐下来深入探讨,工作中探索实践,全州上下形成了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共识。
4年多来,试验区筹集资金9000多万元,专项用于规划等前期工作,先后编制完成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水资源配置规划》以及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等重大规划。同时,委托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完成了涉及煤化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冶金等领域的50多个循环经济特色优势产业项目的可研、环评、初步设计等工作,并安排资金支持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集团、中信国安科技公司、庆华集团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和项目研究工作。通过各项规划的编制,全面确立了以盐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及“开始即循环、生产即清洁”的发展理念,为加快培育试验区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化工、金属冶金、新能源、特色生物六大循环经济特色产业奠定了发展理论基础和政策保障。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使试验区建设由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为柴达木的跨越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千军万马 朝着一个奋斗的目标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被国土资源部列入中国“十大资源集中区”之一。但是,资源的富集只是为循环经济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如何使各类资源产业链条相互连接、集群连动,最终达到有机融合和永续利用,是摆在海西州委、州政府面前一个新的课题。记者在采访中看到,4年多来,试验区通过狠抓项目,扩大投资,主导产业培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盐湖化工方面:建成盐湖集团综合利用一期、青海锂业和中信国安东西台盐湖碳酸锂及硫酸钾镁肥、青海碱业一期、德令哈纯碱蒸氨废液利用12万吨氯化钙、大浪滩30万吨氯化钾等产业项目,基本建成青海盐湖科技1万吨碳酸锂、三元钾肥10万吨硫化碱项目,开工建设盐湖集团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二期、盐湖海虹10万吨联二脲配套ADC发泡剂、滨地钾肥大浪滩48万吨硫酸钾、青海碱业二期120万吨纯碱、昆仑碱业100万吨及五彩矿业110万吨纯碱、德令哈7.5万吨氢氧化镁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盐湖镁钠资源综合利用10万吨金属镁项目启动工程、马海45万吨钾肥扩建、德令哈氯碱化工等一批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
油气化工方面:建成格尔木30万千瓦燃气电站、青海油田40万吨天然气甲醇、150万吨炼油厂扩建升级改造项目,建成格尔木中浩公司60万吨天然气甲醇项目。
煤化工方面:建成鱼卡和大煤沟90万吨、高泉45万吨、木里聚乎更90万吨煤炭开发及乌兰300万吨洗精煤、100万吨焦化、鱼卡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砖项目,开工建设庆华集团二期100万吨焦化项目,抓紧开展德令哈有机硅等一批计划新开工项目前期工作。
特色生物产业方面:建成20万亩枸杞及2条枸杞干果加工生产线。
新能源开发方面:有14个太阳能光伏(热)电站项目通过省发改委核准开展前期工作,其中6个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建成格尔木玉珠峰一期500万箱矿泉水、德令哈一期100万吨废渣干法水泥、乌兰5万吨有机肥项目,开工建设德令哈二期100万吨干法水泥、创新矿业锡铁山盐化及冶金尾渣、尾矿资源化再利用等重点项目。今年,以盐湖镁钠资源综合利用金属一体化项目、年产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为代表的23个循环经济主导产业项目已开工建设,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落实,实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技支撑为循环经济发展插上翅膀
在海西州,记者采访了两个以科技为先导、延伸产业链条和资源综合利用颇具代表性的企业。
一个是青海盐湖集团,通过低品位难采固体钾矿溶解转化试验,实现固体钾矿贫富兼采;研发了从废弃尾盐中提取氯化钾热溶法工艺,使浮选尾盐中氯化钾2%-3%的资源得到利用;正在实施的"高硫酸钙喷淋重溶解再利用技术"等研究,将使盐湖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吃干榨尽"。
另一个是青海创新矿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上游锡铁山铅锌矿尾渣制造硫酸、硫酸制磷酸;中游煤气化合成铵;下游煤化工和盐化工相结合制磷酸一铵、氯化铵、纯碱、复合肥等产业链条,形成了一条在柴达木方圆200公里内的废物利用、资源组合、低碳环保、循环发展的产业之路。
这两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说,是整个试验区依靠科技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
着眼于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将科技部门的科技研发和支持重点转向工业,并依托省内外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联合与合作,谋求多方支持。4年多来,试验区共实施科技项目386项,资助科技三项费用4422.5万元。依托青海盐湖研究所与中科院共同组建了中国柴达木循环经济研究院,盐湖集团等盐湖开发企业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建立盐湖创新技术联盟,建立了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确定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攻关,在盐湖提钾、提锂、提镁、提硼,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废矿利用等方面共取得了136项科技成果,其中盐湖综合利用方面1 2项,油气资源方面3 2项,有色金属呆选及综合利用方面1 3项。青海锂业吸附法提锂技术、东台吉乃尔湖卤水提锂工业性试验、青海盐湖1 00万吨钾肥加工系统、盐湖镁资源氨法制取高纯镁砂产业化技术等4 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在技术引进方面,引进盐湖镁资源脱水一电解制备金属镁装置核心技术和全套设备,焦炉煤气热电联产、金属硅、以及高纯氧化镁、氢氧化镁等国内外先进技术。随着这些成果在相关领域和行业成功应用,特别是在资源吃干榨净和"三废"利用方面,突破了一批技术难题,成熟了一批工艺流程,建成了一批配套企业或装置,为试验区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延伸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
敢想敢试 尽展柴达木人风采
在海西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是柴达木人那种敢想敢试、突破自我、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和各项工作争创一流的工作激情。省政协副主席、州委书记罗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搞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只有不断地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不断地在新的高度上统一认识,就有可能产生无穷的创造力,在各项工作中敢想敢试敢作为。
记者在海西10多天的采访中,不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一种高昂的精神状态和严细扎实的工作作风。格尔木、德令哈结合自身实际,按照转方式、优结构、扩总量、增投资的发展要求,将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目标、建设任务、时间进度、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细化、分解到有关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大柴旦、冷湖、茫崖三个工行委,尽管基础设施和资源禀赋各有特点,但都在转变观念、强化干部培训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资源组合状况找准定位、选择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呈现出快马加鞭、竞相争先的发展格局;都兰、乌兰、天峻3县通过加大草场流转、实现畜牧业大垮越的"梅隆"模式;以公司为龙头,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业大生产的"丰农"模式;以党建工作的"村企联建"为主导,结合"百企联百村"的活动载体,有效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都兰模式"等典型推动,有力地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统筹发展。
正是在这种无穷创造力的推动下,试验区坚持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永续发展的原则,在规划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研究、科学技术攻关、扩大招商引资、节能降耗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创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者:刘建民 左西玲 罗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