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2月11日电(记者顾玲)根据青海省气象局20个草地生态监测站牧草地面监测资料分析,2010年,青海省牧区牧草长势年景综合评定为“丰年”,牧草长势好于历年。
青海省气象局的监测显示,2010年,青海省牧区丰、平、欠3个等级的草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36%、38%和9%。其中除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久治,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茫崖、冷湖、大柴旦、格尔木和德令哈属平年外,其余地区牧草均丰产。全省平均牧草产量为364公斤/亩,最高产量为816公斤/亩,最低牧草产量为77公斤/亩。
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周秉荣介绍,监测显示,青海省各地牧草产量从6月份起逐渐增大,至7月末8月初达到最大值,此后又呈逐渐减少趋势。空间上呈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趋势。牧草产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环青海湖地区、黄南州以及玉树州南部、果洛州东部。与2002年至2009年同期相比,青海省牧区各州平均牧草产量高于历年平均29.46公斤/亩——48.94公斤/亩,牧草长势好于历年。
周秉荣说,2010年,青海省牧区的牧草从4月14日开始陆续返青,至6月上旬普遍返青,与历年平均相比,全省大部分地区牧草返青偏晚;牧草9月8日开始黄枯,至10月上旬普遍黄枯。牧草生长季气温偏高,降水总体偏多,水热条件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育,各地牧草长势普遍较好。
气象部门据此估算,2010年青海省可利用草地总面积为5376.40万公顷,可食鲜草总产量为15016.48万吨,总适宜载畜量为4200.82万只羊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