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全新改版 服务电话:0971-6164238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网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政务中心 新闻中心 商务频道 创业辅导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中小企业青海网 >> 新闻中心 >> 青海新闻 >> 正文
 
人大代表、青海省委书记强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青海
【字体: 点击数:  发布日期:2011年03月08日 双击滚屏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马玉宏)  “ 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冲击,顽强战胜玉树“4.14”强烈地震等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十一五”的目标任务,开创了新青海建设新的生动局面。站在新的起点上,回眸“十一五”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其经验,展望“十二五”发展的美好愿景并梳理发展思路,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记者对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进行了专访。

    记者:玉树地震牵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震后青海把重建当作是“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重大机遇,目前进展如何?

    强卫: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功开启了一场人类在高原高寒地区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救援行动,创造了抢险救灾的玉树速度、玉树奇迹,展示了危难时刻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全省上下形成和展示了“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夺取了抗震救灾重大胜利。

    玉树强烈地震是青海人民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我们把灾后重建当作是加快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重大机遇,与时间赛跑、与自然抗争、与毅力较量,以最快速度、最强力量推动重建。在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规划设计每一个项目的基础上,去年重点安排了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项目,统筹安排生产生活保障、市政、电力、通讯、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恢复项目,特别是集中力量、合力攻坚,开展了以城乡住房建设为重点的“10月建设攻坚战”和“50天大会战”。不到半年时间,开工建设298个重建项目,完成投资50亿元,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两个大部分、一个全面”(即,完成灾区大部分农牧民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城镇居民住房,全面完成可修复住房维修加固)的目标任务,部分受灾群众喜迁新居。同时,一些支撑长远发展的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

    今年,玉树灾后重建要完成全部重建项目规划设计和农村住房重建、大部分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建设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计划安排投资200亿元左右,力争形成实物量150亿元。目前,利用冬歇时间,我们已经完成全部466项的项目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审查,3月底前大部分项目完成施工图设计,4月中上旬开工重建项目。

    记者:近年来,青海始终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十一五”在民生方面有哪些亮点?

    强卫:“十一五”以来,我们从青海省不强、民不富的省情实际出发,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工作思路,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向最为关键、最为需要、最为紧追的民生领域,民生事业取得较大成效,有的民生指标走在了西部甚至全国的前列。

    一是国家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后,我们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比国家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全覆盖。全省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3%,统筹地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达到67.93%,受益面达到80%,2010年,新农合筹资标准由上年的104.3元提高到154.3元。

    二是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青海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占全省城镇人口的10%,农牧区占11.46%。2010年底,我们将原集体企业、五七工、家属工和与原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或有事实劳动关系等各类未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彻底解决了沉积多年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2009年底,我省湟源、都兰、门源、尖扎、平安5县列为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到目前,青海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覆盖。

    三是我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省教育经费由2005年的28.7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2.4亿元。“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实现了青海教育史上的历史性跨越。

    四是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强城乡特别是农牧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巩固扩大定点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覆盖面,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五是加大力度、加快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出台奖励补助政策支持农牧民新建或改造住房,过去的两年青海新建游牧民定居房5.27万户,项目实施5年后,将使11.2万户、53万牧民彻底告别逐水草而居的历史。大力实施城乡保障性住房工程,2010年,完成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5万套。

    记者: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未来五年青海将培育推动哪些特色产业来实现预期目标?

    强卫:今天的青海,经过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经济加速发展,产业加快转型的关键阶段,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正如搏击长空的雄鹰,振翅高飞,蓄势勃发。我可以给你列一组数字:“十一五”以来,全省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4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50亿元,年均增长13.1%。五年累计完成投资3359亿元,是“十五”期间总投资额的2.4倍。2010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04亿元,比2005年增加141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4元,比2005增加5797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62元,比2005年增加1697元。总的来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今天青海发展的基础不断改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和知名度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几年,青海经济之所以发展势头良好,我想应该包含这么三点:一是我国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青海也面临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青海藏区发展,落实第五次西藏工作会议精神,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等一系列特殊的历史机遇,青海正处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叠加期,众多机遇的叠加放大效应将更加显现,我们面临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有利时机;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青海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勘探开发、机制体制建设和人才支撑保障等更加给力了,推动青海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厚实了,青海的经济发展起飞远航的动力越来越大;三是我们的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发展目标越来越明确,特别是我们在新青海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青海科学发展总体思路: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积极践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和“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三大历史任务,坚持发展支撑、特色引领、集群带动、协调推进、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努力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奋力创出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为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这个思路明确了青海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路径。        

    “十二五”期间,青海将按照培育特色、壮大品牌、形成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一是大力发展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打造十大产业,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发展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要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改善农牧业物质装备条件,增强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创新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牧业稳步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农牧区和谐繁荣。要全力建成海东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大力推进海东高原现代农业、海北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海南生态畜牧业、黄南有机畜牧业“四个示范区”建设,带动全省高原现代农牧业加快发展。二是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青海“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着力打造十大优势产业,加速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材料产业,大力提升盐化工产业、有色金属产业,积极发展油气化工产业、煤化工产业,培育壮大特色轻纺业、生物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做精做专钢铁产业,加快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打造工业十大优势产业,实现即定目标,青海提出开展工业“双百”行动,路径明确,措施得力,要切实抓紧抓好、尽快抓出成效。同时,要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点的循环经济模式,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三要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要推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完善“一圈三线”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造高原生态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发展的支柱产业。要依托青海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族歌舞演艺、热贡艺术、昆仑玉雕等特色民族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促进发展的新兴产业。要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物流服务、科技服务、产权交易、商务会展、中介服务等各类服务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青海发展的机遇更多、挑战更多、目标更高、任务更重。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按照青海“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千方百计扩投资、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建生态、促和谐,全力以赴地完成“十二五”的目标任务。

(责任编辑:关婧)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
上一篇:马福海代表提出在青藏高原建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下一篇:青海省代表团:把青海建成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点击排行
[重要通知]关于2010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人才现状分析及对策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12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管理咨询]中小企业管理问题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11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政策法规]青海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管理暂行办法
[农村信用合作社]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简介
[国家开发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流程及申请贷款所需资料
[政策法规]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
[中国银行]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简介
[管理咨询]中国中小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银行]金融服务产品介绍――存款
[重要通知]关于确定2011年青海省中小企业重点工业
[重要通知]省政府发布《青海省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
最新更新
[青海新闻]国家银河培训青海省2012年中小微企业经
[重要通知]第一批青海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单位名单
[重要通知]关于做好2013年青海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
[财经新闻]“双百”行动助力经济发展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2012
[青海新闻]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2012年青海省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2012
[青海新闻]国家银河培训青海省2012年中小微企业生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2012年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
[重要通知]关于举办“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和股权融资
[政策法规]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指导意见
[中小局动态]我省组团参加第九届中小企业博览会
[重要通知]“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果洛州中
[时政要闻]“方力钧文献展:走进青海民族大学”活
关于我们 | 网站简介 | 网站声明 | 建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网警110 12321垃圾信息中心举报中心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指导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
主管单位:青海省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发展局
承办单位:西宁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青ICP备05000331号
中国中小企业青海信息网
©2008 www.smeqh.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