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十一五”期末,青海省在该省东部贫困地区建成规模大、特色优势比较明显的“一村一品”基地村634个,把整村推进与发展地区特色优势农牧业、培育扶持涉农龙头企业统一起来,实现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拉动农牧区经济持续增长,助农增收效果初显。
调整结构、集中产区,“一村一品”欣欣向荣
海东地区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区,耕地和农业人口约占全省80%以上。同时,由于干旱少雨,这里也是青海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过去农牧业长期沿用零散种植的旧模式,生产能力偏低、产品品种单一,使得农牧民致富无方,贫困度加深。”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罗松达哇说。自2006年以来,青海在全省1000多个村开展“一村一品”特色农牧业扶贫开发工作,通过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依靠结构调整提升特色效益,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区域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乐都县是青海的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十一五”期间该县重点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并在农村加以推广。目前形成了川水、沟岔地区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区,浅山地区以避灾农业为重点的马铃薯生产区,脑山地区以杂交油菜为重点的油籽生产区。同时,建成了以雨润、高店、共和、峰堆等村镇为主的大蒜生产基地,以高庙、碾伯等村镇为主的辣椒、黄瓜生产基地,以洪水、高庙等村镇为主的韭菜生产基地。现在全县已有134个“一村一品”基地,每个村都有自己独特的品牌农产品。乐都已成为青海蔬菜种植基地,蔬菜供应量占全省45%,生产的无公害农产品远销甘肃、山东、宁夏、上海等多个省市。
截至“十一五”期末,青海省海东大部分农业县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中,蔬菜和小麦种植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1:6.5调整到现在2.9:1,细菜和粗菜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1:3.3调整到现在的1:2.1,菜农和粮农的比例由2000年的1:6转变为现在的1:3,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生产增收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找市场、连企业,产业化带动“一村一品”
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牧业,必须解决农产品出路问题,打通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过去部分地区试点特色农业失败的一大教训就是,只顾上项目搞生产,不顾及市场因素。”罗松达哇说。
结合此前试点的经验,青海省围绕建立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销售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加强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建设,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镇集贸市场为基地,以季节性市场为调节,以信息代办点、农村经纪人为载体,以个体运销队伍为依托的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
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青海各县依托当地县域农产品优势和自然资源,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着力培育了蔬菜保鲜加工、脱水蔬菜生产、马铃薯淀粉加工、乳品及肉制品加工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畜产品转化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使其尽早发挥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作用,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在不断培育和壮大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方面,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协办、市场运作的方式,支持供销合作社、龙头企业、农牧业科技人员、经纪人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协会,开展生产合作、市场营销、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和农畜产品加工合作,提高农民专业化、规范化生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尽快形成县、乡、村三级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市场信息服务。
天露乳业有限公司是青海省涉农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共建,青海省扶贫、农业等部门将整村扶贫资金500多万元,以贫困农牧民入股的形式投入到该企业,吸引天露乳业在乐都县兴建千头奶牛良种养殖场。通过企业和附近村庄定点帮扶的形式,招募农户入厂打工,为农户提供种牛、药品及养殖技术,并收购农户奶牛及乳制品,年底收益再分红。从而形成规模、提高效益,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据了解,2010年乐都县吸引天露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牛羊猪养殖基地并带动71个村开展特色养殖业试点,预计到2015年该县畜牧业产值可达6亿元。
科技创新,辐射带动,示范园引领“一村一品”
在推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青海省意识到农业科技将决定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高度”,也将决定产业附加值的高低。因此,该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设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这已成为支撑“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内容。
截至“十一五”期末,青海省在海东地区的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县分别建立了农业产业示范园区。青海省海东地区科技局局长李长寿介绍,2010年海东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实现生产总值6.62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0元,较海东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近800元。除大棚蔬菜、油菜、马铃薯等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外,农业科技园区还致力于创新园区产业化经营机制,加强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2010年底,海东地区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成为科技部第三批确定的27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此外,青海省将农业科技创新与品牌建设相结合,打造青海独有的特色农业品牌。2010年12月1日,“高原富硒农业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青海省平安县举行,依据此项协议,安徽大学校友企业家协会将投资5亿元建立富硒农业发展基金,在海东地区设立高原富硒产业园,打造“中国高原生态硒都”。
根据科研考察,青海省东部的西宁市和海东地区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富硒土壤资源,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绝佳条件,特别是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等县,拥有840平方公里广阔的富硒土壤资源,是全国富硒资源集中区之一。据此,青海省积极发展富硒产品和产业,提出打造“河湟地区富硒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富硒产业规划。
据悉,“高原富硒农业产业园”一期项目拟在海东富硒地区种植富硒大蒜100万亩,并在富硒资源分布区集中的平安县建设全国最大的富硒大蒜深加工基地。(文贻炜 陈国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