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我省四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群众关心的有关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发布和解读,用更加透明、更加开放、更加及时的方式向全省人民发布更多、更详细的信息。
当天,省发改委、省经委、省民政厅、省卫生厅四个部门的相关负责人面对省垣媒体和中央驻青新闻单位的记者,盘点了去年工作的成效,详述了今年及“十二五”期间重点工作的安排,并当场解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据了解,继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后,经过三年时间,新闻发布会已经成为每年我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大亮点,为我省群众及时了解更多政府工作信息和举措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作者:盛楠)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海昆“十二五”,青海力争实现“两个翻番”
●发展总体目标:“四二一六”
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社会管理水平上一个大台阶;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以上;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绿色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走在西部前列。
●新增3个民生约束性指标
全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科技创新、人口资源环境五大方面构成,包括28项具体指标,其中涉及民生类的指标达12项,在社会发展和民生方面,新增3个约束性民生指标。
●重大建设项目支撑“十二五”大盘
[重点领域之一]农村民生和农村基础设施
[具体项目]东部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湟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黄河和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产业带、引大济湟西干渠等。
[预期目标]力争解决全省工程性缺水问题,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游牧民定居问题,基本解决无电地区通电问题。
[重点领域之二]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
[具体项目]兰新二线、西宁至成都、格尔木至成都等铁路建设;京藏高速倒淌河至共和、柳格高速察尔汗至格尔木等公路建设;德令哈、大武、花土沟等机场建设等。
[预期目标]力争形成东接陇海、北接兰新、西连南疆、西南连接拉萨等铁路网;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青海境内路段;力争航空运输保障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重点领域之三]城市化及城镇建设
[具体项目]东部城市群西宁市轻轨1号线建设、东部城市群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城乡一体化城镇基础设施延伸建设、重点城镇及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西宁市水井巷商务区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等。
[预期目标]力争东部城市群建设初具规模,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重点领域之四]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
[具体项目]学前双语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示范性高中建设、青海教育园区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食品药品监督体系建设等。
[预期目标]力争建立健全现代教育体系、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和卫生应急体系。
[重点领域之五]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节能减排
[具体项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城镇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企业节能改造等。
[预期目标]力争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初步形成“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力争落后产能基本淘汰完毕。 (作者:啸宇)
省民政厅厅长:最大限度满足困难群众需求
2011年,省民政厅以保障民生、解决民生、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就住体系为着力点,突出抓好防灾减灾、社会救助等基本民生保障工作。
农村危房改造
目标:到2011年年底,全省农村危房改造惠及35万困难群众。
举措:2011年计划安排农村危房改造任务4万户。按照“区别标准、分类施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相对集中、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采取政府补助、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结合“千村环境整治、百村住房建设”工程,适度扩大群众受益面。
城乡社会救助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城市低保标准由目前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8%提高到30%;农村低保标准由目前占农牧民纯收入的32%提高到40%;医疗救助支出比例达到救助对象自付费用的85%以上。
举措: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加大临时救助和专项救助力度,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建立物价上涨与保障标准联动机制,健全低保救助与扶贫开发联动机制。
社会福利事业
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供养为骨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建设目标。推动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努力满足各族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
举措:年内新建15所县级社会福利中心、34所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20所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敬老院,新增养老床位2240张。落实孤儿最低养育标准,继续实施孤残儿康复计划和医疗救助工作。建立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殡葬基本服务补贴制度,今后五年计划新建31座民族殡仪馆。(作者:盛楠)
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勤:2015年健康幸福指数处西部领先水平
医改两年来:
卫生总费用“两升一降”
●2010年全省卫生总费用达77.99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399.34元;
●卫生总费用构成中,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比重分别为39.81%、30.14%和30.04%,与医改前的2008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分别上升4.2和0.6个百分点;
●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下降5.0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主要健康指标“一升两降”
●2010年全省人均期望寿命为72岁,较“十五”末提高1.66岁,增幅高于全国同期增长1岁的平均水平;
●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6.07‰,同比下降了44.6‰,降幅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7.2个百分点;
●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45.14/10万,同比下降了58.9%,降幅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5.8个百分点。
“十二五”目标:
健康幸福指数西部领先
●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婴儿、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5‰和35/10万,进一步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努力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目标,民生健康幸福指数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
开局年:
5大举措让百姓得实惠
●在全省100%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推行10项便民服务措施和10项惠民利民措施。
●研究出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缴费年限政策,将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300元的标准,相应提高住院费用补偿最高支付限额。
●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5元提高到不低于20元。
●预计年内争取项目投资5亿元,改造一批州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王肖芳)
省经委主任闫宝亮:五年后,工业经济总量翻一番
“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升级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工业发展目标
●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业、特钢、特色纺织和生物十大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在全国有影响的硅材料及光伏、藏毯、pvc及下游产品和铝镁轻金属产业基地、建成在西部有影响的电子基础材料、有色重金属冶炼及合金和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工业数字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15%以上,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累计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循环经济比重达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70%以上,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翻一番。
工业发展举措
●把实施工业“双百”行动作为实现“四个发展”、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坚实支撑,尽快完善方案,全面启动实施。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快提升优势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结合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加大科技攻关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调节水平。
●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节能降耗,为优势产业发展腾出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环境容量。
●坚持把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民营经济的新36条重大政策,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夯实县域经济等方面的能力。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努力构建大开放促大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