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柴达木盆地迎来了新一轮资源开发热潮。中信国安、中航资源、中国铝业和龙源电力等一批“国字号”企业争相投资青海。“十二五”期间,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字号”企业将成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新型工业的主流。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十一五”以来,青海大力实施资源转换战略,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将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业经济发展,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实施了近百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使柴达木资源开发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中信国安与青海合作,依靠自主创新技术,在柴达木盆地投资近30亿元建设了万吨级盐湖碳酸锂综合开发项目。这一项目于2007年正式投产,并于2009年使碳酸锂产量突破5000吨。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冲破了少数国际锂业巨头的垄断与市场打压,也标志着中国在盐湖新能源材料开发中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08年,深圳中航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对马海湖的资源整合和企业并购工作,并于当年实现25万吨的钾肥生产任务。2008年底至2009年,面对严峻的金融危机,“国字号”企业对柴达木盆地的投资热情不减反增,国电龙源、华能集团等5大电力巨头纷纷与海西州签署开发新能源协议并很快启动项目建设工作。“目前,仅在格尔木市开展太阳能光伏电站前期工作的企业已达26家,总装机容量达3500余兆瓦,其中,国电龙源一期20兆瓦项目已经建成发电。”格尔木市招商局有关负责人马生辉说。
记者从青海省经济委员会获悉,青海又先后与国电电力、中国铝业等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了51家央企进行对接,提出了涉及新能源、盐湖化工、新材料和装备制造在内的125个对接合作项目,总投资额超过2200亿元。随着这一对接工作的深入展开,更多的“国字号”企业将进入柴达木参与太阳能、风电以及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开发,推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