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施教育重点工程,在全省建成覆盖城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公民办并举的学期教育;布局合理、硬件达标、管理规范、质量合格的中小学教育;规模扩大、效益明显、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充满活力、质量较高的高等教育
青海新闻网讯 9月12日,记者从全省教育大会上获悉,为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落实我省实施意见,推动教育跨越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在今后5-10年,我省组织实施12项教育重点工程,切实解决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瓶颈制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到2012年全省中小学(含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由2009年的2545所调减到1261所,调减率为50.4%,其中:小学从2047所调减到899所,初中从323所调减到234所,完中和高中从126所调减到84所;校均规模小学由256人增加到622人,初中由671人增加到1347人,普通高中由1102人增加到1864人。全省消除危房总面积428.97万平方米(不含玉树灾后重建面积),其中加固面积229.75万平方米,拆除重建199.21万平方米。
——学前教育发展工程。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学前教育相结合、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省学前一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到85%以上;西宁市、各州(地)政府所在地、格尔木市、德令哈市及海东地区各县政府所在地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他各地幼儿园入园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全省学前教育幼儿入园率达到90%以上。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利用国家特教项目,在全省建设一批标准化骨干示范特殊教育学校,到2011年,全省城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平均入学率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牧区达到60%以上,到2015年,全省城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平均入学率达到8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牧区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全省城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平均入学率达到90%以上,农村达到80%以上,牧区达到70%以上。
——示范性高中建设工程。到2012年,西宁市、六州州府所在地县镇、海东地区各县镇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示范性高中;各自治州继续坚持州办高中,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到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其中西宁和格尔木市达到95%以上。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建成11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其它学校达到国家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围绕我省支柱、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对接产业,到2015年建成40个省级以上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支持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基础建设工程。加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投入,积极支持青海大学“211”工程建设,扩大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空间,逐步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规模,全面提升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办学水平。
——民族教育双语教学改革工程。一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早期过好汉语言关,推动民族地区标准化"双语"幼儿园建设进程。二是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学校,增强办学效益。三是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大异地办学办班力度,优化培养模式。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在县政府所在地以上中小学建设校园网络,在乡镇中心学校和农村中学建设校园局域网络,其余学校配备具有资源存储功能的硬盘播放设备,实现"班班通",构建省域网,建立省级数字化远程教育平台,形成与中小学"校校连"、"班班通"的教育信息化环境,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到2020年,在全省构建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信息资源开发、共享与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在学校和城乡间开放共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省县城以上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建设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实验室、图书室;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学条件及设备配备条件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85%以上的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20年,全省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建设达到国家标准,80%的学校建成标准化的实验室、图书室,区域内基本实现教育装备的均衡发展,全省全面实现实验教学普及县工作;全省城镇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寄宿制学校卫生室器械与生活设施设备达到国家配备标准。
--农牧区教师周转房工程。2010-2012年先行启动"三江源"地区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通过推进藏区教育项目和全省保障性奖励性住房建设工程实施,在六州和东部农业区逐步推开,消除教师在外租房、住宿拥挤等现象。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牧区教师周转房问题。"十三五"期间,逐步扩大教师周转房建设覆盖面和项目实施范围,到2020年,全面解决全省农牧区教师周转房问题。
--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依托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建设省级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负责培训者的培训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支持各州(地、市)建设教师培训基地,负责对州(地、市)级骨干教师和县级培训辅导员的培训,承担本地区中小学教师定期轮训、教学指导、监测、评价等任务。
--青海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把青海教育园区的统筹规划和建设纳入西宁市城市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解决青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发展空间问题。(作者: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