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土族自治县以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为引领,选准产业、优化政策、创新科技、扶持龙头、整合力量,着力做好“抓、促、推、带、帮”五字文章,努力探索建立具有互助地域特色特点的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带动、长期效益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0.4万人下降到了9.1万人,减少贫困人口11.3万人;贫困人口的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526元增长到现在的1078元。
选准产业“抓”。以扶持壮大特色产业为重点,先后投入专项资金1.6亿元,引进各类优良畜种8.7万余头只,新建畜棚3万余座;建蔬菜温棚329栋,建立马铃薯产业化基地1000亩,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种植马铃薯10030亩;扶持386户贫困户从事以旅游接待、餐饮服务为主的二三产业。逐步建立了以民俗风情旅游接待为主的餐饮服务产业;以脑山地区设施农业建设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产业;以浅山地区马铃薯为主的商品薯种植产业;以基地辐射、区域集中、大户带动为主的八眉猪繁育、牛羊养殖产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优化政策“促”。产业化扶贫采取“多建多扶持、少建少扶持、不建不扶持”的原则,充分激发和调动贫困村立足于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选择易于农户实际操作,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的项目,培育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西山乡围绕“做大做强洋芋”特色产业,2008年在三个村实施了洋芋产业化加工项目,到户资金5000元中2300元用于洋芋种植、储藏窖改造等生产方面,2700元用于购置淀粉加工设备,项目的实施使300多户贫困户户均洋芋种植达到了3亩,洋芋产品的加工值亩均增收超过300元。巴扎乡围绕民俗旅游,整合峡塘村28户贫困户到户资金14万元,县扶贫局增加扶持资金5万元,自筹3万元,新建了藏式民俗旅游风情接待点,2009年创收6万元。
创新科技“推”。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培训贫困群众10万人次,每名劳动力掌握1-2项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劳动力转移安置1550名,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户、致富一方。
扶持龙头“带”。先后投入扶贫贴息贷款7500万元,重点对具有市场潜力和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密切相关,示范带动能力强的绿革公司、西海油脂等企业给于扶持,培育了11家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农户5.5万户,户均增收800元,就近就地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
整合力量“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社会扶贫资金,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投入、部门联动、社会支持、企业联建、群众参与”的多元投入体制,共为贫困村投入各类资金7200万元,建设党员活动室130座、卫生室120所、户用沼气池15000座、村道硬化1000余公里,修缮道路240公里,实施人畜饮水工程13项,解决了1.7万户7.4万人9.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营造了“各炒一盘菜,共摆一桌席”的大扶贫氛围。 (作者:李玉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