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依托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围绕“努力将大通建成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全省综合实力最强县”这一目标,通过激发企业活力、走园区化模式之路、优化产业结构和加大“四位一体”招商机制等四大动力,有力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通过建立融资平台、政府财政贴息等措施,全县各企业在不断开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激活企业发展活力,促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使原煤产量从2005年的120.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25万吨,发电量从2005年的502569万千瓦时增加到2009年的777132千瓦时,铝锭产量从2005年的54.4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68.2万吨,水泥产量从106.7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40万吨,自来水产量从2005年的196.9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866万吨,加气砼产量由2005年的7.5万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14.5万立方米。
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化发展模式,这个县鉴于辖区内工业企业分布广,产业化集中,规模效益显著的优势,2008年成立了北川工业园。目前,园区内已有工业企业47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17家。逐步形成了有色金属、电力、建材、化工和机械装备制造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企业数量由2005年的151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19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25.6亿元,占全县GDP比重达63.88%。在不断加快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建材、机械等传统工业发展的同时,大通县充分发挥高原气候资源、生物资源丰富和无污染的高原生态环境的优势,积极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快速发展。其中,“绿草源”、“青海展大”、“江河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项目先后实施。“高原猫”、“绿草源”、“老爷山”等商标已在我省已成为驰名品牌。
为了加大“四位一体”招商机制落实力度,大通县还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业、农业、旅游业等重点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全县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135项,其中工业项目61项,实际到位资金118.5亿元。青海宜化、珠海欧美克、重庆金地天然气、青海安康粮油集团等一大批轻工业企业相继落户大通,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作者:包正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