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海省委党校立足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坚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科研精品战略,实现了科研工作的稳步发展。
坚持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科研强校,是青海省委党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之一。特别是我校实施“十一五”发展战略以来,坚持以课题项目促科研,通过扎实的工作,使科研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一大亮点。主要做法有:
一是校委不断加强对课题项目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课题项目工作列入了校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对课题项目工作目标、科研经费投入与管理、成果奖励与资助等重大事项的研究和部署,并将课题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纳入了各教研部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二是建立和完善各项科研制度,发挥制度导向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课题资助、课题项目申报评审论证制度和科研休假制度在内的各项科研制度,为教研人员出成果、出精品提供了制度、时间、物质与技术的保障。
三是转变科研理念,着力提高集体攻关能力和加强在研课题的管理。从2008年开始,我校先后成立了“七个中心”和“一个研究所”,积极推进科研的集体攻关平台建设,在整合科研力量和提高课题项目攻关能力上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是扩大交流合作,建设开放的科研体系。如,积极承办或举办各级各类理论研讨会和学术座谈会:仅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共承办国际、全国性学术研讨会4次,主办3次省级学术研讨会,拓展了教研人员理论视野,提高了科研能力,实现了校外先进成果“引进来”和校内优秀成果“走出去”的良性互动。
随着课题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青海省委党校教研人员科研积极性竞相迸发,科研工作成绩突出:
课题项目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教研人员的课题项目申报热情高涨。近年来,全校共立项省部级以上课题项目1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34项,省部级课题项目101项。特别是2008年、2009年,全校申报的省级以上课题项目即达149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立项数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省级党校第一。
科研成果获奖层次有了新的飞跃。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全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120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有30多项。特别是:在2009年青海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全校共获得5个奖项,其中论文类和调研报告类一等奖1项;论文和调研报告类二等奖1项;著作类三等奖1项;论文类三等奖2项。在2010年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科研评奖中,全校共获得奖项7项:课题项目中标奖1项,优秀科研成果奖4项,两位同志被评为优秀科研管理工作者。
服务决策咨询的能力不断提升。如,编发的《青海党校研究报告》和《思想理论内参》,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集体攻关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如,青海省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在2009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上发表了《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相统一》一文。
对全省基层党校的课题项目指导工作取得了新进展。2008年以来,西宁市委党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项目和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各1项;海西州委党校获得省级课题2项;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党校也分别获得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1项,基层党校课题项目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
回顾这几年的科研工作特别是课题项目工作取得的成绩,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校科研工作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在建设和改革中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需要党校这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不断做出有创意、有价值、有分量的回答。特别是对于地处西部的青海省委党校而言,在全省着力推动“四个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玉树建设的重大考验面前,更应该扎实地搞好理论创新工作,努力答疑解惑,为富裕文明和谐的青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第二,必须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围绕中心,突出特色”。要以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中心展开研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及前沿问题,确定科研任务,打造精品,为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要充分发挥党校的特色,彰显党校比其他科研机构的思想理论色彩更强,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近特点,在破解党委和政府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上做文章,努力做大做强科研工作,把党校建设成坚强的党的阵地、熔炉和思想库。
第三,搞好科研工作,必须以课题项目为抓手,调查研究为手段。课题项目的研究决不能通过“闭门造车”来完成,应该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大力开展调研工作,产出一批有特色、高层次、应用性和对策性强的研究成果,为党委和政府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
第四,弘扬科研诚信,构建良好学术风气。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坚忍不拔钻研精神,引领教研人员在科研工作实践的体验中,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使科研诚信深深根植于教研人员的头脑,内化为精神追求,使大批高素质优秀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作者:王孔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