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使玉树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
为帮助玉树灾区恢复重建,万名援建大军克服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物资短缺的种种困难,在玉树草原上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曲平凡但不平常的援建之歌。
让我们认识几位至今还奋战在玉树草原的援建职工。
【从上海来到玉树】 王勤虎,中建安装玉树灾后重建项目部上海公司项目经理
他个子高大,身材偏胖,属于高原反应强烈的类型,6月21日下午来到玉树后,下了飞机,放好随行的行李后,他就赶赴中建指挥部临设现场查看现场情况,以便尽快施工,让进入玉树灾后重建的所有管理人员早日进入临设基地办公生活。
根据中建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的安排,中建安装负责整个指挥部临设的所有安装施工任务,再加上以后正式工程的安装任务全由中建安装负责实施。王勤虎作为中建安装进入玉树灾后重建的第一批管理人员进入现场。刚到玉树的他,高原反应强烈,夜里睡不着觉,白天头晕缺氧,他吸着氧气在电脑前规划指挥部临设的图纸,忙起来的时候顾不上吃饭,忙到深夜才休息。由于刚到高原不太适应,第二天他开始流鼻血,但他不顾身体的虚弱,亲自来到现场指挥部拿着规划图纸,带着施工队伍对地下排水管网进行放线规划。
在正式工程中,王勤虎多次深入条件恶劣的安冲乡考察现场施工情况,与藏族同胞亲切交流,把受灾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安冲乡的地形地貌准确反映给了规划设计部门。为了正式工程的顺利开工,他还主动对接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各级领导和玉树州电力公司、省农牧厅、省水利厅,对设计出来的规划图纸提出了意见建议,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卯足干劲为援建】 胡阳,中国水电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第三工区指挥长、党总支书记
得知水电四局将代表中国水电建设集团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消息后,胡阳踊跃报名,强烈要求到一线参加灾后重建,并于6月23日,带领分局灾后重建小队一行6人,满载着分局职工的重托踏上了灾后重建的征途。
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也着实让胡阳忙得不可开交,面对征地拆迁和施工图纸不能及时到位等困难,胡阳经常吃住在现场每天奔波各个施工现场,和施工项目部负责人及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商讨,研究施工方案,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为了保证整个工区的施工任务如期完成,他带领工人一行20多人昼夜不停地抢班加点,白天正常上班抢工期,有时晚上也一直加班到深夜两三点,一天也只能稍稍睡上两三个小时。
歇武镇农牧民住房工程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胡阳在接到任务后,及时调整劳动力,将第三工区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歇武项目部。无论白天顶着烈日或是淋着雨雪,还是夜晚顶着刺骨寒风,他始终坚持在现场督促,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困难。有时刚躺下,电话铃响,他立刻赶赴现场;有时刚准备吃饭,对讲机呼叫,他放下饭碗,立刻出发。在胡阳的带领下,水电集团第三工区的全体干部职工斗志高昂,为歇武人民早日住上新居,平安过冬卯足了干劲。
【工地上的“教授”】 李国强,中国铁建水暖工
在玉树州民族中学的建设工地上,有这样一位“教授”,大家伙遇到施工难题时,总爱喊一嗓子“‘教授’,过来一下”。就连施工现场负责人王化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工地上有‘教授’在,我就放心了。”
这个“教授”,就是中国铁建的一名水暖工李国强。多面手李国强自7月初从兰州来到玉树,他就忙碌在建设工地,他的最大特点就是爱钻研设计图纸,施工中遇到技术难题,他都能独立解决,由他带领职工预埋的供水管道精度高、质量好。为了防止管道冻裂,在埋设时他将原来设计的1.25米向下又延伸到1.5米。白天,李国强指挥现场的地基施工和各施工楼之间的水暖预留洞、留埋件;晚上,他还要与监理人员一起监督混凝土浇筑,份内份外的事,李国强都是“一把抓”。大家对他的评价是:“老实肯干,技术全面,哪里忙、哪里到。”在施工中工地经常停水,“教授”发现这一问题后,就将工地上的施工用水设计成自来水、井水两路供水,保障了工地用水。
上过青藏铁路,又来到玉树,李国强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特长,“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不完成灾后重建任务决不收兵。”这是李国强的座右铭。刚来时,李国强胸闷、失眠,别人让他休息,他只是嘿嘿一笑:“大家来了都一样。”为了早日让孩子们回到校园,善于钻研的李国强依然每天与同伴一起奋战在建设工地上。
【苦点累点没有啥】 姜小明,北京路桥鑫实路桥公司项目总工 范亚男,北京路桥鑫实路桥公司办公室文员
姜小明,1971年生,江苏人,是北京市援建单位之一的北京路桥下属的鑫实路桥公司的项目总工。鑫实路桥公司承担着结古镇的道路、地下管线、水厂、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早日完成他们承担的重建任务。从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干50天、十月建设大会战以来,针对难度最大的征地拆迁工作,他在企业内成立了专门部门———拆迁部,进行征地拆迁的调查,配合州县征地拆迁工作,以干促迁,在时常阴雨、大雪的天气里,带领援建企业的所有员工赶工期、赶进度。精明强干的姜小明说,今年,我们要完成结古镇主干道滨河路的沥青铺筑,商业街、跨河路等次干路的沥青铺筑,3座桥的加宽建设以及大量的地下管线架设任务,任务虽然很重,但我们所有员工都有信心、有决心,保质保量地完成重建任务。
年仅23岁的范亚男是鑫实路桥公司办公室的文员,这个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8月初主动报名来到玉树灾区,忍受着高寒缺氧的高原气候,从事着企业各种会议的筹备、办公室各类文件的起草、企业文化的宣传、机关食堂的管理等等繁杂任务。这些看似“轻松”的任务,要把它干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工作到夜里12点,那是家常便饭,有时得通宵达旦地工作。面对繁重的工作,范亚男总是用乐观的态度、积极的心态去默默地承担。扎实、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公司上下的一致称赞。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她说,别人都在一线,我这点工作不算什么,让淳朴、善良的受灾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苦点累点没有什么。
【见义勇为的汉子】 王军,中铁二局建筑公司员工
7月10日下午,在中国中铁二局玉树灾后重建第一个项目———玉树州第一民族中学的工地上,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作业。近旁,美丽蜿蜒的巴曲河流淌而过。正值夏季,丰盈的雨水使得原本清澈温婉的河水变得稍显浑浊湍急。
傍晚的高原,风已不再是徐徐送爽,而是呼啸着扑面而来,巴曲河的水也冰凉刺骨。两个七八岁的藏族小男孩想趟水过河,却不慎落入水中,迅速被激流冲倒。两名小朋友在湍急的河流中沉浮,挣扎呼救。
离河三十米外的工地,紧张而有序的施工被这惊呼声打断,工人们都向河边跑去。
刚刚跑到岸边的中铁二局建筑公司员工王军,奋不顾身地跳进奔腾的河流,这个身高一米七五的汉子在齐腰的河水里向前追赶了两百米,终于把两个落水的藏族小朋友救上岸来。孩子的家长也赶到现场,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是好样的!”
上岸后的王军累得瘫坐在地上,高原上的缺氧环境加之激烈的运动使得身体强壮的他感到头晕目眩,几近晕倒。慢慢恢复体力之后,他感觉到左脚钻心的疼痛,这才发现玻璃刺穿了鞋底,在脚底划出一条五厘米长的口子,鲜血已在沙地上浸染了一大片。 (作者:寒漠荷雪)
【采访感言】
央企职工的担当
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主战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集团公司等中央企业的职工,始终以科学的态度、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昂扬的斗志、过硬的工程,践行着央企的责任和担当。
4·14玉树地震发生后,他们积极行动,主动出击,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在昼夜温差近20度的恶劣环境下,不畏艰险、克服困难,挑战体力极限、精神极限和生存极限。
在接受大量公共设施和大批农牧民房屋的重建任务后,广大援建干部职工比施工进度,兑现节点工期;比科学管理,降低施工成本;比技术管理,推出创新成果;比安全质量,确保精品工程;比文明施工,展示良好形象;注重以人为本,创和谐团队。在广大参战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玉树速度”和“玉树奇迹”。
在狠抓施工生产进度、质量的同时,他们致力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扶贫开发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贡献力量。
央企是共和国的长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和脊梁。中铁二局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委书记、副指挥长刘洪说,作为一家央企,他们始终坚持“干一项工程,留一方英名,树一座丰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这句话是刘洪个人的,也是广大央企干部职工共同的心声和行动。(作者:莫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