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还在地动山摇之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第一时间冲到灾区。
玉树灾后重建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们,全力以赴为新玉树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科学支撑。
海拔四千米之上的三江源高地,中规院的专家们足迹遍及破碎的城镇、村庄、农房、校舍,用科学智慧丈量着玉树的每一寸土地,用科学思维描摹新玉树美好的未来,用科学之力推动新玉树建设向前挺进。
玉树见证,中规院提出的有关重建选址意见,“一个漏斗”式项目规划审批建议,“统一规划、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统规共建”建设方式,统规自建“1655”模式等一系列科学重建思想和方法,已经应用融入玉树灾后重建重要方面和环节。
玉树见证,震后过去的二百多个日夜,秉承求真务实、传承创新、协同作战、勇于拼搏的科学精神,中规院不仅高效优质完成了结古镇总规、详规、总体城市设计以及一批重点项目、住房示范项目等规划设计编制重任,承担起玉树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技术组审核“把关”重任,而且在推进项目规划设计编制落地过程中,主动担当起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群众思想工作疏导、设计援建单位协调等大量工作。
2010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海玉树“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
2010年9月30日,玉树德宁格统规自建起步区定基仪式上,青海省委书记强卫称赞中规院——不仅仅是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规划院、设计院,更是我们党在灾区一线的“宣传队、工作队、建设队、战斗队。”
和时间赛跑,不仅靠体力,还有坚强意志支撑
把才智献给玉树的土地,这需要精神和体力的付出。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发生后,中规院李晓江院长立即向青海方面发来信息了解情况,真切表达了“举全院在救灾当中积累的经验”、尽全力为玉树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做贡献的心愿。
4月15日,中规院对驰援玉树近中期工作做出紧急安排——立即安排水质检测、监测技术人员赴地震灾区,立即开展灾后恢复建设规划编制专业技术准备工作,立即收集玉树地区历史文物、民族文化等资料,立即收集玉树地区风景名胜资料,立即收集玉树地区航测图等技术基础资料……
4月16日,院长李晓江、副院长杨保军、副总规划师沈迟和年轻的规划师杨开组成的先行工作组,从北京乘机飞抵西宁曹家堡机场。为了减少提取行李时间,赶上最快飞抵玉树的班机,他们随身携带图纸、工具等近40公斤的行李,下了飞机疾步飞跑冲向通往玉树的航班通道。三位中国规划设计领域赫赫有名的大师心急如火,落地高原就背负重重的行囊进行了一次“百米冲刺”。当天抵达玉树,又不顾行程劳累和高原反应,迅即投入考察调研,当晚就对玉树灾后过渡安置和重建提出了高端建议。
4月17日,踏勘、调研、考察、研讨……经过一整天高强度工作,中规院四人先行工作组与北京“大本营”互动配合,连夜起草了《关于玉树过渡安置房的原则建议》,连夜绘制了过渡安置场所布局图,连夜为玉树灾后开展应急评估调集了大量参考资料。
4月18日,徒步调研一天的专家组因次日参加重要工作会议,傍晚匆匆返宁。那一夜,玉树到西宁八百公里的路上,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因为满脑子装着玉树灾区的事,几位专家难以合眼小憩,关于玉树的“车厢小会”开个不停,疾驰的路上副院长杨保军因过渡劳累、颠簸和高原反应,几次几近晕厥。
4月19日,核实玉树基础资料,收集玉树灾区相关规划,整理图纸……专家组又马不停蹄忙绿了一天,李晓江院长连夜起草了《玉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编制思路》。4月20日、21日、22日、23日……前行的时间中,中规院驰援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不断推进:玉树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成立,所属规划所、名城所、环境所、住房所、交通所、风景所、信息中心、旅游中心、研究三室等各单位任务细化明确,就玉树重建加强了与国家相关部委对接,协调其他一些院所派出专家驰援玉树,再次向全院发出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中的号召,一批批专家组不断派出。
到玉树去,规划师鞠德东推迟了要孩子的计划,欣然前往青海挂职长期驻守玉树;胡耀文推迟了原定的婚期,义无反顾赶往灾区;新婚不久的易芳馨丈夫坚守在北川,可她仍然主动请缨上玉树工作,两口子成了全院有名的“救灾夫妻”。
这是一组凝结着智慧和汗水的数字。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当年,中规院驰援玉树的专家及工作人员人数达192人次,现场工作日2028个。在中规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北京后台基地”,还有不计其数的专家倾心倾力为玉树服务。
第一时间关注玉树,第一时间走进灾区,第一时间指导灾区房屋应急评估,第一时间参与灾区应急供水等基础设施功能恢复,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开展规划设计前期调研……
一天连一天不间断工作,一个连一个无眠的工作夜,中规院在无数关键节点上的无数“第一时间行为”,为国家确定玉树灾后重建工作行动纲领,为青海科学部署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为灾后重建项目依据科学规划有序推进等,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人们的眼里,中规院已和玉树重建密不可分,可又有谁知道,在这之前,作为首屈一指的“国字号”的中规院,一直把为社会、为人民提供规划技术服务作为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在援青工作中,先后优惠及无偿承担了西宁市、德令哈、格尔木三城市总体规划,黄南藏族自治州建设部对口扶贫县尖扎县沿黄三镇规划设计,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任务。
被温家宝总理誉为“全国顶级规划设计单位”的中规院,在三江源高地,奉献才智、奉献大爱。“三江源有多辽阔,中规院对玉树人民的情谊就有多博大。”这是玉树各族群众对中规院的赞扬。
高海拔缺氧,不能缺精神,环境艰苦斗志更坚
从北京奔赴海拔4000米之上的高原,中规院大多数专家都不同程度出现高原反应,在承受巨大工作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高海拔环境对体能的考量。然而,艰难之下,中规院专家硬是靠顽强的意志顶住重重困难,顶住种种不适,凝聚团队力量创造出一项项令人称奇赞叹的工作成果。
灾后重建,规划先行。4月23日,中规院全面展开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结古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对于快速铺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至关重要。按照常规,这样一个规划的编制时间至少需要一年,但中规院没日没夜赶进度,不到一个月时间,高水平完成了这一总规的编制。之后,又连续作战,同样将一年以上的工作量压缩到一两个月,高水平完成了指导结古镇重建项目落地实施的《结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了整体引导玉树灾后重建特色风貌、空间形态的《结古镇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完成了统筹玉树地区城乡发展的《玉树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期间,还完成了《结古镇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结古镇两河景观带规划设计》、《结古镇胜利路商住组团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等编制工作,用最短时间,为玉树灾后重建提供了全面科学的规划支撑。
北京——西宁——玉树,三点一线一个“战场”。在时间紧、任务重、高强度的工作日子里,中规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北京基地、西宁基地、玉树基地,“三个基地”步调一致,夜夜通宵达旦,天天连轴作战。为了推进玉树重建,中规院集结了一切所需人力、物力,充分发挥“多兵种、大兵团”优势,打响了一场规划设计突击战。很多专家放下手头工作,优先围绕“玉树”一个中心进行工作;院规划所几乎全线“压”到玉树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中,放弃了不少其他任务订单……
那段时间,在西宁基地会议室,中国一流的规划设计专家聚集一堂为遥远的玉树“论剑”。热烈的讨论,静静的沉思,图纸前一丝不苟的讲解描绘,电脑前专注编制方案的身影……专家们以办公室为家,完全进入忘我工作境地,困了、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略微休息片刻,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不睡觉习以为常。
那段时间,中规院在玉树的项目组专家,冒着高原料峭的春寒、呼啸的风沙一个个点现场踏勘,每天总结工作、讨论规划方案直至深夜,每天工作16个小时左右,通过对结古镇的重要地区、灾损严重地区、重点历史文化地区进行全面踏勘,基本把握了结古镇的总体情况。
那段时间,在北京后台基地,加班熬夜同样习以为常,一份份前线急需的资料及时收集传输,一张张规划效果图连夜组织制作完成,一项项规划设计在前后方密切配合下“出炉”,后方强大团队给力,解决玉树和西宁两基地现场工作条件不足的限制,中规院规划设计工作全面实现“无缝对接”。
三点一线、三位一体紧密配合,一项项规划工作超常规推进,图纸上、数字里跳动着一个个感人心腑、催人奋进的故事。
“你的意志决定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体力。”这是李晓江院长抵抗高原反应和疲倦的“诀窍”。在大家眼里,他总是精神抖擞、“好像很适合高原气候”,其实不是不累,从他偶尔靠在一处微闭眼睛的神态里,从他翻倍增长的抽烟量里,不难感受到了这位既是专家、也是领导的辛苦和压力。
“规划师的最大欣慰,是所学专业知识能够服务国家、服务百姓。”学识渊博的杨保军副院长,既是中规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负责人,还担当着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和技术组组长要职。肩负重任的杨保军一直高原反应比较强烈,几次在玉树工作期间出现重感冒症状,可他始终坚持身先士卒带领团队踏勘现场,争分夺秒熬夜讨论规划方案。
“我的事业和感情将一辈子和玉树连在一起。”曾经参与青海相关规划编制、到过美丽玉树的副总规划师沈迟是“青海通”,第一眼看到满目废墟的结古镇,难过无语:“一定要为玉树多做些事情。”尽管为了重建这位党的十七大代表、鼎鼎大名的专家变得面容憔悴,但他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斗志,几度上下玉树。
中规院玉树重建项目规划设计组负责人、规划所所长邓东,在灾后崎岖不平现场踏勘时不慎拉伤跟腱,为了不影响士气,他悄悄去医院治疗后,又忍着疼痛带领大家坚持工作。规划所的张帆,因超负荷工作导致急性胰腺炎突发,可这位险些把生命献给玉树的规划师,躺在医院病床上边打点滴、边坚持工作。建筑设计所的周勇博士,初上高原就出现肺水肿病状,在被抬上担架去飞机场的路上,这位热血男儿忍不住泪水潸然,一再请求能够留下来为玉树工作,之后留在西宁工作的周博士为深入了解当地居民需求,又不顾生命危险二上玉树。
规划所的范渊,高海拔、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出现心悸症状,被医生勒令回家休养。建筑设计所的房亮到了玉树一直血压偏高,可他依然执着地在玉树前后干了两个月。年轻的司机张成军,连续坚持在玉树工作4个月时间,想方设法为专家们做好后勤保障服务……
栉风沐雨志更坚。体力和脑力的双重付出,浸满崇高的敬业精神,融和无价的心血智慧。难以悉数的感人事迹,难以数笔深读的中规院团队精神,就像三江源高地高高飘扬起一面旗帜。
情感融智慧,为群众着想,吃万遍苦乐在其中
2011年数九寒天,中规院"玉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北京后台基地"会议室气氛热烈,专家们在加紧玉树灾后重建一个个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研讨。严肃的讨论、争辩,急切之中透着沉稳,字句之间衔着严谨,精巧构思之中闪烁着高端智慧,理想描摹之中体现着求真务实、传承创新的科学精神。
同一时间,相隔遥远的玉树,去年开工的德宁格"统规自建"区,常有群众前来转转看看,大家对今年入住新房充满期待,也对中规院创造的一个路线、六位一体、五级动员、五个手印"1655"规划建设模式充满浓厚的兴趣。
自己喜欢盖什么样的房子,和规划大师坐在一起商量绘制建房图纸,听起来有些不可置信的事情,就发生在玉树重建当中。
杨保军、邓东、李利、房亮、鞠德东等,这些中规院的设计大师及专家躬亲为民,宣传入户,设计入户,一遍遍听老百姓描述理想的新房,不厌其烦为他们绘制喜欢的住房设计方案。虽然这样的工作无法与大手笔设计大项目等同而论,但杨保军副院长幽默而又真诚地表示,规划师愿做老百姓理想住房建设的"助产士。"
尽管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时间要求极紧、工作难度极大,但中规院始终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科学论证、科学规划"的原则,坚持"民族特色、地域风貌、时代特征"相统一的设计理念,坚持尊重当地民族传统、宗教文化、生态环境和百姓愿望,坚持规划设计工作深刻体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走群众路线的要求。
在德宁格"统规自建"区规划设计工作中,中规院坚持走"自下而上"的群众路线,建立了六方面参与、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在户型选择等五个关键环节,实行群众参与决策、按手印确认方式。在地方政府积极配合下,先后与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八百余次,发放调查问卷近千份,走访居民上百户,收集居民自绘户型图数十份,获得居民认可手印数千个。
在"统规统建"示范项目胜利路居住组团规划建设中,规划师们深入实地详细踏勘,深入研究当地住宅建设特色和群众居住习惯,主动与援建单位联手开展规划设计,提交的规划设计方案充分体现了藏式院落建筑风格,获得业内专家和群众等多方认可好评,保证了这一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
"关注民生、宣传民生、服务民生,努力体现群众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和决策权。"为保证规划质量和项目尽早落地,中规院编制了《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组手册》,任何一项规划设计编制前期,都要直接到现场踏勘,直接到群众中开会,直接与宗教文化界代表人士交谈,多层面听取意见建议;规划方案初步形成后,坚持向群众公开公示,再听取、再集纳意见建议,优化完善方案。在政策宣传、规划公示中,坚持用藏汉两种语言详细阐示规划的意图、设想、构想,邀请当地群众熟悉的播音员为宣传片播音,邀请藏族翻译现场同步翻译讲解。
动人总在细微处。结古镇的尼玛扎西说,老百姓都十分认可中规院。看到中规院的大师虚心倾听百姓意见,藏族翻译扎西感动地说:"有这样为老百姓着想的大专家,我的家乡玉树一定会建设的很美丽"。
数字折射着为民服务、科学规划的足迹。
2010年,中规院专家先后陪同相关方面踏勘现场300多人次,组织规划公示和公众参与活动十余次,接待干部群众来访上千人次,走访寺院开展社会调查数十次,提交规划研究专题报告20多件,向援建单位等提供技术咨询200多人次,为玉树规划管理部门培训技术人员十余次。其中,5月28日、6月9日、8月7日,围绕结古镇总规、详规,进行的三次集中公示中,中规院专家日接待群众几百人次,风雨中,烈日下,他们耐心讲解、耐心引导。
求真务实,传承创新,问计于民,用计于民。中规院严谨、细致的工作,突破了单纯的技术工作,增强了各方面关系和利益的协调性,在推进科学规划中体现出党的"工作队、宣传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催生了人民满意和高水平专业水准兼而备之的一项项规划设计,催生了德宁格统规自建"1655"模式、胜利路居住组团"统规统建"典型示范模式,打开了玉树灾后重建城镇住房建设重要突破口,有力推进着重建工作。
为加强对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把好"技术关",建设精品工程,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成立,中规院主要负责规委会技术组工作。2010年,规委会召开会议8次,中规院全程参与,累计发放居住类项目、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社会管理设施等规划设计条件126个,基本涵盖了结古镇灾后重建所有项目。同时,作为技术工作组,中规院先后负责预审了65个项目提交的近300个规划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已开工建设的项目53个,玉树州博物馆及牦牛广场等新玉树建设十大标志性项目。
为加快项目落实,中规院通过发挥"一个漏斗"的作用,逐一攻克灾后重建规划大量繁杂的工作。灾后重建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为安排的项目选址、落位。中规院对立项的二百多个项目,分批、分类逐一进行梳理,并对照国家规范核定其用地规模,以高效的工作将每个项目落到了用地总图中。
从结古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到结古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从巴塘河、扎西科河两河景观、湿地公园新玉树建设标志性项目规划设计,到德宁格自建区、杂多县村庄居民点详细规划等,玉树地震以来,在完成数十项规划设计任务编制的同时,大量的项目审核把关,一次次现场指导施工等等,中规院"战斗队、建设队"的作用处处体现。
……
冬日玉树,雪色苍茫。冰雪之下涓涓不息的三江之水,正在积聚新的迸发能量。走过皑皑雪地,听着脚下吱吱作响的高原雪声,一如听到春的声音,今年的玉树一定"春来早"。(作者:张利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