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海东地区供销部门依托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优势,积极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14户,农民专业协会76家,发展社(会)员32598名,带动农户11.4万多户,遍及全区六县83个乡镇1000多个行政村,涉及种植、养殖和销售等领域。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拓展了新的经营领域,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
长期以来,供销社一直是农村商品流通和城乡物资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履行为农服务宗旨、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海东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出现,使一些无疏导规范、少引导管理的农业生产体系逐步走向突出区域特色、掌握市场信息及规模生产、合作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之路。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亚麻种植,多年来苦于无销路而种植面积小、形不成规模。2008年,总堡乡农民刘占胜瞅准市场上亚麻需求的行情,成立了民和县亚麻专业合作社,组织古鄯、总堡、大庄、隆治等乡镇的农民种植亚麻,当年向甘肃武威黄羊镇亚麻厂购销亚麻1000多吨。去年合作社与武威黄羊镇亚麻厂签订2万亩的亚麻种植购销合同,并向农民提供了16吨优质亚麻种子,实行订单生产,到年底收购亚麻1500吨,实现经营值165万元,合作社社员均增收350元。
随着各县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的不断组建,进一步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和特色产品的形成,改变了以往农副产品无特色、无规模、无序经营的局面。如浅山旱地洋芋是我区的当家农副产品,从2008年开始互助、乐都、平安的一些农民瞅准这一行情,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使洋芋种植面积成倍增长,而且价格逐年上升,销路遍及全国各地。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山乡农民魏重福组建的洋芋专业合作社与邻近乡镇的洋芋种植户建立了统一供种、让利种植户、定向收购的互利关系,去年向山东、河北、河南和本省的洋芋加工企业交售洋芋20多万吨。在产销合作中,合作社不仅与一些内地经销商建立了常年合作关系,还把走村串户的收购转变成定点集中收购,保持了价格的稳定,增加了农民收入。
经过不断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在为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上搭建了有效平台,并且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而这种不断提高的综合服务能力让农民偿到了合作的甜头,又使产品在特色集约上迈了一大步。如乐都县高庙镇的兴农农民专业协会,从起初的合作经营到现在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型模式;从起初的产品销售合作到现在提供生产前期的生产资料、生产中的科技服务和管理指导,再到产品包装加工、冷藏储备、反季节销售,都是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农民走合作之路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满足农民生产和消费需求,各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围绕当地农业主导经济发展格局,以产权为纽带,专业为特色,经营为基础,服务为手段,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起初的产品销售合作开始,到现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储藏、运输全方位进行。合作的形式也从村内农民之间的合作,发展到农民与公司、企业、经纪人和跨区域的合作。如平安县小峡镇农民魏生芳根据市场需求草帘草垫的情况,利用本村和邻近有大量麦秸杆,组建成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使往日烧炕点火的麦草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带动400多名农民从事草帘加工,去年纯收入达120多万元,户均达到三万元。
启示一:以广泛宣传为先导,全方位提高对办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从而形成农民群众高兴拥护、积极参与、各级领导认识明确、目标一致、有效合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启示二:努力转变县、乡领导的科技理念,让这层与农民接触最多、与农村接触最广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理念。
启示三: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再培训、再提高,并通过自己的成功经验,引导和吸引更多的农民兴办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启示四:强化以服务为措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扶持服务工作,加大协同合作的力度,多渠道、多方式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重点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启示五:以提高整体实力为抓手,以信息交流为驱动,以农副产品的集约化规模生产为牵引,让农民在大规模的生产经营中,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自觉联合起来,走合作生财之路。(作者:马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