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3月23日电(记者骆晓飞 吕雪莉)青海柴达木盆地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为发展枸杞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由于产业化起步晚,柴达木枸杞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市场优势。近年来,青海省采取种苗补贴、集中连片种植、配套推广滴灌等方式在柴达木盆地规模化种植枸杞,逐步使这一产业走上
了集约化、效益型的发展之路。
大规模发展枸杞产业带来显著效益
2008年以来,青海省把柴达木枸杞产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防沙治沙和生态农业的重点工程。通过加大投资,引导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使这一产业迅速形成规模,成为青海特色生物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柴达木盆地的枸杞种植面积已达24.3万亩,当年枸杞产量接近1万吨,实现产值近4亿元。仅枸杞种植带动全州农牧民人均增收2000元。
“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较,在柴达木盆地发展枸杞种植的经济效益非常明显,枸杞产业发展对柴达木地区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拉动效果非常显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李建新说。
李建新介绍,枸杞种植的经济效益是逐年显现的。在柴达木地区,1-3年的枸杞林亩均收入在1300-2000元之间;进入盛果期后,亩均经济收益可以达到1万元以上,远远高于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的收益。与此同时,在8-9月份的枸杞采摘期,还可吸纳上万名务工人员采摘枸杞。
“一个务工人员一个采摘季节的劳务收入高的可以达到6000元,这为青海东部地区甚至省外的劳务输出开辟了新的途径。”李建新说。
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发展枸杞产业为柴达木盆地带来的生态效益也非常可观。枸杞属于沙生灌木,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和抗土地贫瘠的特性。推广种植枸杞,可以显著降低灌溉用水;同时,既增加了植被覆盖率,又能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等作用。
“枸杞属于稀植作物,如采用滴灌技术,节水效果将更加显著。”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局局长铁顺良说,目前柴达木地区正在推广滴灌技术。如果这一地区的枸杞全部实现滴灌,每年可以节水2亿立方米以上。
品质优良、市场优势明显 亟待向深加工延伸
柴达木盆地丰富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成就了这里出产枸杞的品质。据介绍,柴达木枸杞的多糖含量相比其它产区而言含量居中,适宜晾晒干果和制造浓缩汁,黄酮含量较其它产区也高出30%左右。
而且由于柴达木枸杞产区海拔在2800米左右,气候干燥,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枸杞等植物的病虫害相对较少,又没有工业污染,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无农药和重金属残留,生产的有机枸杞达到国际同行业最高标准。
“因为产品质量上乘,柴达木枸杞品牌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小有名气,这几年来价格也是呈一路上涨趋势。”铁顺良说,每年枸杞采摘季节,来自各地的收购商都是守在田间地头收购。从目前的市场情况分析,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优质枸杞产品都是供不应求,这为柴达木枸杞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副州长乔学智说,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柴达木盆地的农、林发展一直以来结构单一,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也没能形成规模、特色和品牌。大力发展枸杞产业、依托枸杞产业调整结构,就是要改变这里的传统农业和林业生产方式。
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和开发,柴达木在种植规模、技术研究、开发利用以及市场销售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但是,标准化生产难度大、深加工环节薄弱以及产业关联度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乔学智介绍,截至目前,除了一条年生产能力8000吨的枸杞浓缩汁生产线之外,柴达木枸杞真正用于深加工的数量微乎其微,绝大部分都是作为干果出售。
对此,有关专家建议,柴达木盆地应该根据环境承载能力适度控制枸杞种植规模,同时应着力推动枸杞产业向标准化种植发展,并通过建立枸杞产业示范园提高枸杞精深加工水平,提高附加值。此外,应该根据生物产业的特点,实施好枸杞种植的有机认证、绿色认证等工作,打响柴达木枸杞的品牌。
着力打造国内最大的绿色枸杞产业基地
根据青海省《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以及海西洲发展枸杞产业的相关规划,今后5年内柴达木地区的枸杞种植面积要达到30万亩,届时这里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枸杞种植基地。同时,通过一批重点项目和科技开发项目的支持,到2015年,柴达木枸杞产业年产值将达到15亿元。
“柴达木枸杞种植不仅要向规模要效益,而且要靠提高产业化水平来谋发展。”乔学智说,按照扩规模、打品牌、上标准、促增收的发展思路,依托德令哈生物产业园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青海将重点建设枸杞鲜果加工基地和产品深加工基地。
在德令哈生物园区,其产业定位将以生产枸杞干粉、枸杞黄酮、枸杞酒、枸杞特色茶等制品为主;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则重点发展枸杞系列深加工产品,并建立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平台。
同时,以枸杞产业化种植基地为中心,结合当地丰富的白刺、沙棘等特色生物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构建出一条完整的特色生物产业链条。“我们接下来就要围绕枸杞等特色生物资源的下游产品搞深加工,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打造完整的枸杞产业链。”乔学智说。
据了解,在近年来引进清华博众、康普德、柴达木药业等高科技生物产业进入沙棘、枸杞开发利用领域之后,2010年,海西州政府部门已经与广东裕通投资公司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公司达成了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综合开发柴达木枸杞产业的意向性协议。随着这些投资项目的落实,柴达木枸杞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会更加显著。据有关部门估算,柴达木盆地目前种植的枸杞全部进入盛果期后,每年至少可提供种植、加工和采摘近5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可带领当地2万多种植户增收,同时可新增退耕还林、荒漠造林及人工育林面积近百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