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5月10日电(记者何伟)5月7日以来,记者跟随青海省林业厅工作人员来到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玛可河林区,在林场公路边就发现了4只白唇鹿、6只猕猴、2头苏门羚、6只蓝马鸡等野生动物。
“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这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以前难觅踪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棕
熊,现在也是时常出没。”就在青海省玛可河森林公安局局长赵金德说这番话时,在林场溪涧附近发现了一个巴掌大的棕熊足印,然后顺着山势一串新鲜的足迹蜿蜒而上,赵金德判断认为,前一天一只棕熊在此经过。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三大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分布有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等200余种野生动物。
2005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总投资达75亿元,通过20多个子项目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
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李晓南说,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以来,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渐恢复,反映生态保护项目取得了很好成效。
雨后清晨,记者在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黄河源头第一县”——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看到,黑颈鹤、斑头雁、麻鸭等各种禽鸟在星罗棋布的湖泊上栖息、嬉戏,藏原羚、藏野驴、猎隼、狐狸等野生动物在广袤草原上悠然散步,或低头觅食。
三江源地区的藏野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性情温和,群集觅食,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214国道玛多县境内,记者见到数十只藏野驴拖着肥硕的身体悠闲地吃着草,有车辆轰轰经过,它们也只是向远处稍稍移动一下,并不显得惊慌。
青海省测绘局副局长唐千里介绍,据粗略普查,目前玛多县境内有藏野驴3万多头,比10年前增加了2000多头,藏原羚数量已达4万只以上,增加了1.5万只,岩羊7000多只,增加了4800多只,其他野生动物和各种野生鸟类的数量也有明显增长。
“目前,三江源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王国’。”玉树县安冲乡党委书记索南扎西说,三江源地区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从来不猎杀野生动物,成为这些珍稀物种的“守望者”,多年来形成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亲密关系。
由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当地牧民共同参与的“协议保护”、社区共管等项目,也在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恢复与增长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2006年9月,青海省首家省级民间环保组织——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实施了旨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中国第一个生态协议保护项目,为三江源野生动物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了范例。
该协会还创建藏羚羊、雪豹、藏野驴、黑颈鹤、湿地等五大民间生态保护区,探索出一种新的环境治理模式。
长期研究三江源问题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纪远说,三江源生态工程实施后,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宏观状况明显好转,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提供给动物的食物增加。同时遥感监测表明,保护区内水域面积增加,禽类动物的栖息地生境转好。这些因素也是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