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青海跨越发展的紧迫性
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2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1081.2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91.85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346.15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004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9年达2849美元。在肯定青海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增长速度上,青海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还在不断拉大。2009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3.9%,由1999年的全国第24位降至第28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9%,由1999年的全国第25位降至第29位。青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47:1扩大为2009年的3.77:1,高于全国3.33:1的平均水平。
可以看出,我省经济发展无论从经济总量看,还是从发展基础看,都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造成这种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落后。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发展绿色经济的大势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我省特点来看,作为资源大省和生态大省,也需要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二、绿色发展是实现青海跨越发展的基石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虽然因经济利益、政治体制、发展程度和治理方式不同,最终未能形成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但带来的一个意外收获却是唤醒了全人类对地球命运的深刻关注。今年以来全球极端性气候事件频发的事实更是提醒人们,减缓全球变暖,拯救地球家园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振兴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总体方针。作为一个地处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头、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且极端脆弱的西部欠发达省区,我省必须走出一条以绿色发展推动跨越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它不同于“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统一与协调。也就是在发展中,将利用尽量少的资源,同时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发展模式与传统工业化下的黑色发展模式具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说黑色发展是不要“绿”只要“金”的话,绿色发展则是既要“绿”也要“金”。
三、推动青海绿色发展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推动绿色发展首先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让人们从保护环境的行为中获得好处。随着人口爆炸性增加和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当洁净的水、干净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等等这些以前可以免费得到的生态产品,逐渐像钻石一样开始变得稀缺起来的时候,它们的潜在价值也就越来越大,人们就可以像进行经济投资一样进行生态投资,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经济收益以实现生态资本增值也就成为可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说:“在下一个10年,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将减缓全球变暖产生的需求转化为市场”。事实证明,仅仅靠政府的规范和人类的善意不足以拯救自然,单纯地运用强制性规章制度或寄希望于人性的升华也无法构筑保护环境的持久动力。只有动用经济杠杆,绿色发展才能更有效,更持续。
当然,利用市场机制提供绿色发展的经济激励是十分必要的,但仅仅有市场还不能有效地调节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肯定市场机制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经济激励的作用。市场机制只是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推动绿色发展的正确选择是,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这个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完善包括环境税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排放交易、生态补偿、绿色贸易等在内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
总之,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我们应把握绿色发展大势,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消费方式,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发展保障,努力使绿色经济成为我省发展的新引擎,通过绿色发展推动跨越发展,早日实现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宏伟目标。(作者:马洪波)